泰安是山东省唯一黄河干支流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境内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黄河流域面积的47.5%,在全省黄河战略工作大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近年来,泰安市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锚定“三个走在前”总遵循,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战略要求,聚焦泰山、大汶河、东平湖三大重点生态区域治理,坚决打好生态保护修复,防洪安全和水资源利用,高质量发展攻坚战,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走在前”。2023年11月,省政府批复同意泰安建设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一、黄河战略成效显著
(一)聚焦生态保护“一条底线”,加快共建绿色生态廊道
一是生态保护成果显著。聚焦泰山、大汶河、东平湖三大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实施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东平湖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每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5平方公里,2023年,泰安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土地面积6382平方公里,比2019年增加132平方公里。因地制宜开展16个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建设人工湿地面积1900余亩。
二是污染治理扎实有效。突出重点领域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石横特钢及3家焦化企业、6家水泥熟料企业、5家水泥粉磨企业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工程。2023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率达到96.9%,比2020年提高24.6个百分点。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连续五年100%。“整县制”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99.8%。
三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持续开展土地污染源排查整治,化肥施用折纯量、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递减,分别从2019年的18.4万吨、0.6万吨减少到2023年的17.1万吨、0.5万吨,年平均下降1.9%、3.6%。“无废城市”创建、地下水污染防治国家试验区国家“双试点”均走在前列。
(二)聚焦防洪安全和水资源利用“两个之最”,全力保障黄河安澜
“治水”是黄河长治久安的关键。泰安市紧盯“洪水风险”这个最大威胁和“水资源短缺”这个最大矛盾,防洪安全和水资源节约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筑牢黄河安澜屏障。全面完成黄河东平湖防洪工程和三座大型分洪闸除险加固,实施金山坝迎汛除险工程,科学发挥大汶河流域水库、堤坝作用,主要拦河闸坝有序梯次拦水蓄水0.59亿m³,最大限度减轻了东平湖防汛压力,有力保障了东平湖、黄河安澜。2023年,全市5级及以上堤防长度448.9公里,其中5级及以上达标堤防长度385.7公里。
二是水资源利用提质增效。开源方面,开工建设投资23亿元实施“引黄入泰”管线工程,全长80公里,取水规模15万立方米/天,泰安作为全省沿黄九市水权改革牵头地市,2023年,完成水权交易45笔、交易水量3543.3万/m³,均居全省第1位。节流方面,筹建全国首家国家水资源计量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现全覆盖。2023年,全市水资源总量达到16.0亿立方米,比2019年提高了2.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0.9亿立方米,分别比2019年提高了2.4、2.5亿立方米。
(三)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1.产业协同,提升综合质效。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盯乡村振兴、新型工业化强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等决策部署,三次产业稳步发展,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23.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较2019年年均增长5.1%。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10.8:38.9:50.3调整为2023年的10.9:40.6:48.5,第二产业经济“压舱石”作用凸显。
2.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泰安成功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第二家“科创中国”创新基地,成功争创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928家,比2019年增加656家,年均增长35.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65.3%,比2019年提高21.0个百分点。技术合同成交额172.3亿元,比2019年增加162.4亿元,年均增长104.2%。年末发明专利拥有量5084件,比2019年翻一番,年均增长23.9%。
3.统筹协调,共普融合发展。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纵深推进,构建“441X”现代产业体系,狠抓“双大双强”攻坚突破,持续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202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875.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年均增长5.9%,高于GDP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国首条国高网“6改8”改扩建项目京台高速公路济南至泰安段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2023年,高速公路里程数476.0公里,是2019年的1.7倍,年平均增长13.7%,高速公路密度达到6.13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95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6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为1)由2019年的2.02缩小至1.84,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4.绿色低碳,升级能源体系。加快能源行业低碳转型,聚焦打造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泰山锂谷”“光伏+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三大重点,坚持新型能源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协同互促,常态化做好“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指标管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023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降低率14.4%,比2021年提高8.2个百分点。新能源装机总量达到518.8万千瓦,比2019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8.4%,占电力装机的比重达到60.2%。
5.对外开放,畅通内外循环。开展“产业带+跨境电商”培育行动,发挥山东飞鱼网络技术公司省级跨境电商孵化基地作用,新培育上线跨境电商B2B企业60余家。2023年,货物贸易进出口457.6亿元,其中出口393.5亿元。实际使用外资(按纳统口径)56973万美元,比2019增长24.1%。其中制造业使用外资35022万美元,占比61.5%。
6.成果共享,推进共同富裕。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弱项,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财政收支运行稳健。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9.2亿元,比2019年增加14.5亿元,年均增长1.6%。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由2019年的414.6亿元扩大至463.4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比79.8%。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9年的18102元提高到2023年的21679元,年均增长4.6%。社会保险保障有力。2023年,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32.7、121.9万人,分别比2019年增长4.0%、12.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1.1亿元,年均增长12.1%。教育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教育支出106.2亿元,普通、职业高等学校在校生13.4万人;医疗条件持续改善,2023年,卫生健康支出52.1亿元,医疗卫生机构4865个,比2019年增加346个。
(四)聚焦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讲好黄河战略“泰山故事”
1.项目开路,激活一池春水。自2022年以来,泰安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对文旅工作新要求,抢抓疫情后文旅业加力复苏新机遇,由市级领导挂帅包保、专班推进一批重点文旅项目,聚力攻坚突破。“红门-岱庙-通天街”历史文化轴、泰山・黄河-大汶河文旅生态廊道等加快推进,泰山东御道、石敢当文化园等建成开放,泰山花样年华、新泰新甫山、东平水浒影视城等实现迭代升级,大批闲置已久的旅游资源焕发新生。同时,发挥泰山顶流IP作用,联动聚合21家景区景点,推出“泰山+X”系列产品,有效将泰山流量导入泰城、导向全域。202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839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5%,创历史新高。国内旅游收入793.1亿元,比上年增长70.4%。
2.保护为要,厚植文化根基。建立黄河流域文物名录,世界文化遗产3处,数量居全省首位。不可移动文物242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105处、市级163处、县级244处;博物馆48家、藏品633458件。开展红色文化特色村创建,全市9个村入选第三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创建名单,数量位居全省第2位。
3.系统设计,提升服务能级。打造泰山•黄河—大汶河文化旅游生态廊道工程,横贯6个县市区、辐射40个乡镇、2460个村、百余处文旅资源点,串联起泰山、莲花山、徂徕山、大汶河、大清河、东平湖、京杭大运河、黄河,旅游大环线激活全域旅游新格局。2023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50.8亿元,比2019年增长36.9%,年均增长8.2%。精品旅游产业集群3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精品旅游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5个。
二、存在问题困难和挑战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仍有不少“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需和“既要、不要”的两难,还有很多需要破除的障碍和难点。
(一)生态保护修复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修复资金压力较大。以东平湖为例,县级每年需要投入2.95亿元,用于东平湖生态项目后期维护、菹草清理、污染防治、防汛等工作。维护东平湖水质的实际成本与生态维护专项费相差5倍以上,每年提取调水生态维护费用难以弥补资金缺口,保障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资金投入压力较大。另一方面,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水平有待提高。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未实现全覆盖,雨水旺季地面会发生雨污混合水漫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巩固生态环境保护成果还需负重前行。
(二)水资源利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山东都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而泰安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11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因受地貌影响,降水具有地区上分布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连丰连枯极易发生等特点。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不相适应、人多地少水缺已成为泰安的基本市情。2019年以来,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均为0.66,处于中上水平,距离先进水平(系数0.7)还有差距。同时也存在对外调水、非常规水利用程度不高,坐拥大汶河、东平湖优势雨洪资源但利用不够等问题。2023年,全市城市供水总量1.3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1.0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再生水利用量/城市供水总量)80.4%,比2019年下降8.1个百分点。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快。置于全省范围看,泰安发展尚有一定差距,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偏弱的市情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从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看,GDP总量居全省第1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国内税收收入、进出口总额分别居全省第13、第11、第16位,总量指标处于中下游发展水平,扩大经济规模、延续较快增长态势仍需进一步精准发力。同时,经济发展资源型、重化型特征较为明显,产业结构呈现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的特点。另外,黄河滩区迁建社区附近无法新建劳动密集型产业,严重制约滩区群众就业致富,民生保障和服务市场主体方面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各类风险化解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四)文化旅游资源还需进一步挖掘。泰安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泰山是中国古代唯一一座被帝王封禅的山,是世界第一个文化自然双遗产,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大汶口文化标志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是新时期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泰安坐拥齐长城、大运河等 3处世界文化遗产,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但整体来看,泰安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挖掘提炼不足、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不够,这也是沿黄地区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几点建议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泰安要把握黄河战略先行区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双区共建”政策叠加机遇,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驰而不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提升泰山区域生态功能,加强大汶河流域生态修复,推进东平湖区域生态治理,高水平建设黄河下游、大汶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建立东平湖与用水受益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从南水北调干线公司和济南、胶东半岛等供水受益地区提取生态补偿资金,缓解东平湖生态治理资金压力。严格控制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排放,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推进工业节水、清洁生产和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全力打造山东省生态安全重要节点,守护泰山“齐鲁绿心”。
(二)开源节流,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开源方面,加快现代水网建设,谋划实施一批中小型水库和水库清淤增容工程,加快实施引黄入泰等调水调蓄工程。加强雨水收集利用,建设雨水收集设施,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探索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如再生水、微咸水等,扩大水资源供给。节流方面,创新水权交易举措,深度推进节水控水,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广节水工艺和设备。加强城市节水管理,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节约。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将东平湖打造成山东省水资源调配中枢。
(三)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纵深发展,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重大机遇,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治理创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发力突破。加强区域性重点产业集群培育,推进“链长+链主”协同、“核心区+协同区”协同,实现产业链融合集群式发展。梯次培育小微企业、优质企业、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深耕细分市场、提升科技含量、掌握关键技术、塑造核心竞争力。加大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支持力度,拓展发展成果共享面。
(四)挖掘开发,传承弘扬“黄河•泰山”文化。加大对与黄河、泰山相关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对黄河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景观价值等挖掘阐释。举办具有影响力的黄河文化节、泰山文化节等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创作以“黄河·泰山”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如戏剧、音乐、舞蹈等。开发黄河、泰山文化主题旅游线路,融合自然景观与文化体验。全面梳理黄河文化与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在关系,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强数字化保护,拓展黄河文化外延。争创泰山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黄河•泰山+”世界级旅游景区,推动“黄河·泰山”文化走出去,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