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信息来源:泰安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3.04.19 访问量:

泰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泰安调查队


2022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登高望远、奋力争先,全力以赴做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三件大事,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经济运行承压向上向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形势稳定向好。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0.9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286.0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1561.3亿元,增长2.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0.2:48.8。

人口和就业保持稳定。年末常住人口540.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45%。城镇新增就业4.9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15.4%。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36万人。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1.3%,全年各月涨幅基本平稳。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2%,衣着价格上涨2.0%,居住价格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8%,交通通信价格上涨4.4%,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0.4%,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1%。

二、重点战略

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强化顶层设计,编制1个总体规划、13个产业链行动计划、87家优质企业规划。深化企业梯次培育,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6家、瞪羚企业24家,4家企业入选省领军企业库,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7家。新巨丰成功上市,打破我市12年来没有A股上市公司的局面。深入开展“千项技改扩规、千企转型升级”行动,全年实施工业技改投资项目719个,比上年增长26.4%。制造业高端化加快,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5%、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8%。

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目标如期实现。“雁阵形”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分别达到8个、10家,集群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发展到525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高效农业、高端化工、精品旅游产业项目投资分别增长15.7%、31.1%、27.5%;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产业项目投资分别增长76.7%、20.6%、23.2%、80.3%。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实现增加值984.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占GDP的30.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全年新建设高标准农田19.2万亩。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1家,其中国家级5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5个,5个农产品品牌入选全省首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新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7个、市级75个。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年末,农机总动力56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9%;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0%;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8.2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58万亩。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编制《泰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以及东平湖、泰山文化、山水林田湖草等专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三张清单,构建起从“规划图”到“施工图”的一揽子政策体系。100个市级黄河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118.8亿元。强化泰山、大汶河、东平湖三大重点生态区域治理,东平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标准以上、局部达到Ⅱ标准以上,国控、省控河流断面水质全部消除劣五类,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三、农业

农业稳产保供有力。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9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种植业总产值增长6.0%。

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7.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2%,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6.7万公顷,增长0.4%;秋粮播种面积20.5万公顷,增长0.1%。粮食单产462.8千克/亩,增长0.4%。粮食总产258.8万吨,增长0.6%,其中小麦总产117.2万吨,增长0.6%;玉米总产126.8万吨,增长1.2%。

现代林业更加巩固。新造林8489亩,廊道绿化154公里,新建农田林网26公里,森林抚育1.2万亩,义务植树507万株;绿化美化村庄716个,栽植各类树木162.7万株。年末,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核桃示范基地2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处,省级标准化示范园29处,“齐鲁放心果品”品牌23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家级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家、省级81家、市级126家。

畜牧业生产总体稳定。年末生猪存栏129.9万头,比上年增长21.8%;出栏160.4万头,增长6.8%。家禽存栏3489.5万只,下降6.5%;出栏11493.2万只,增长2.4%。牛存栏12.0万头,下降4.2%;出栏6.5万头,下降18.9%。主要产量中,猪肉产量13.1万吨,增长8.1%;禽肉产量16.1万吨,增长0.9%。

四、工业、建筑业和固定资产投资

工业发展稳步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37个工业行业大类有23个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62.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5个行业实现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897.4亿元,增长5.1%,实现利润总额142.9亿元,下降7.2%。

建筑业优势明显。资质以上建筑业实现总产值1272.9亿元,比上年增长8.8%;省外市场持续扩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省外产值668.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占建筑业总产值的52.5%,其中北京、河北、山西、天津、江苏占省外产值的37.9%。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6.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7.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2.4%。重点领域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3%,民间投资增长17.4%,工业投资增长27.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4.0%。

五、市场主体和内外贸易

市场主体保持稳定。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9万户,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8.1万户,比上年增长6.4%。其中新登记企业2.6万户,年末实有企业16.0万户,增长8.7%;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3万户,年末实有个体工商户40.9万户,增长5.6%。

消费市场稳步恢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1.9亿元,规模与上年持平。从增长面看,22类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有16类商品零售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2.7%,其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3.2%,粮油、食品类增长13.6%,服装鞋帽类增长15.6%,烟酒类增长12.0%,通讯器材类增长11.7%。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实现进出口总值405.9亿元,比上年增长39.5%,其中出口总值352.4亿元,增长82.4%;进口总值53.5亿元,下降45.3%。从对外市场看,对东盟、美国、欧盟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97.1%、102.5%和40.7%,分别占进出口总值的22.8%、18.5%和9.1%。实际使用外资5.6亿美元(按纳统口径),增长38.0%。

六、服务业

规模以上服务业持续恢复。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6.3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9%、5.6%、2.6%、6.1%。重点企业带动力较强,营业收入过亿元服务业企业43家,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的72.8%。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国家A级旅游景区70家,其中,5A级1家,4A级12家。星级饭店22家,旅行社173家,持证导游1705人。年末共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省级精品文旅名镇(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乡村旅游重点村13个、景区化村庄58个、旅游民宿集聚区2个。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163.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79.3亿元。

邮政电信持续发展。邮政行业业务总量20.8亿元,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0.6%,其中快递业务量1.5亿件,增长1.3%。邮政行业业务收入19.1亿元,增长2.9%,其中快递业务收入10.9亿元,下降0.2%。电信业务总量31.4亿元,增长3.3%。年末固定电话户数66.4万户,下降9.2%;移动电话593.6万户,下降0.1%;宽带网用户191.7万户,增长6.1%。

交通运输保障有力。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6937.6公里,公路密度218.2公里/百平方公里;营业性运输车辆46613辆,货车中型以上比例66%,市直客运集约化比例81%。新开通定制公交线路4条,调整优化公交线路5条。泰安港东平港区老湖作业区完成吞吐量53.58万吨,全市营运船舶增至134艘。京杭运河大清河航道基本具备通航条件,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项目码头工程和铁路专用线建设顺利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新改建工程820公里,村道安保工程150公里,危桥改造30座,路面状况改善工程1070公里。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税收保持稳定。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2.7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比上年增长5.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41.7亿元,增长3.2%,其中,各项民生支出350.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4%。实现国内税收收入276.3亿元,比上年下降10.8%,扣除留抵退税等因素后同口径增长2.0%。全市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88.4亿元,办理出口免抵退税17.3亿元,落实既有减免税金111.4亿元。享受留抵退税1000万元以上市场主体达到117户。

存贷款持续增加。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5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个人存款余额4025.8亿元,增长16.1%。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968.5亿元,增长10.9%,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336.1亿元,增长9.3%;短期贷款余额1326.7亿元,增长12.2%。

保险业健康发展。年末保险公司59家,实现保费收入1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财险公司保费收入34.2亿元,增长7.3%;人身保险公司保费收入97.7亿元,增长0.2%。保险赔付45.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财险公司赔付21.6亿元,增长3.1%;人身保险公司赔付24亿元,增长8.3%。

八、科技和教育

知识产权创新驱动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997件,比上年增长18.8%;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4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863件,增长24.6%;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量7.06件,增加1.39件。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04家,7家高新技术企业跻身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行列;38家企业入选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1024家企业加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2021年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6家,比上年增加63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38.0%,提高1.3个百分点。全部R&D经费投入72.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GDP的2.42%。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为65.23人年,比上年增加17.2人年。

教育事业发展稳定。9所普通高校当年招生4.95万人,在校生14.01万人,专任教师6656人。14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4.16万人,专任教师2296人。206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1.1万人,专任教师26854人。463所小学在校学生32.3万人,专任教师2124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达到56.95%。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拥有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美术馆2个。版权示范园区(基地)4家(国家级1家、省级3家),省级版权示范单位10家,国家级版权交易中心1家。现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489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59个。国有文物收藏单位33家,可移动文物6.5万件(套)、共17万件。世界文化遗产3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15处、省级105处、市级120处。博物馆48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39家、藏品63万件。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5.05万场次。

档案工作平稳推进。档案馆8个,馆藏档案资料总量216.2万卷(件),馆藏资料134279册,照片档案、音像档案30974张(盘),提供查档服务13154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32594件次。

卫生健康有效保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716家,其中医院105家、乡镇卫生院6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177家、村卫生室2985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防疫站)8家、妇幼保健院7家、其他医疗机构1367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6208张,每千人拥有卫生床位数6.66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4377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814人,注册护士19689人。

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在山东省第25届运动会上夺得56枚金牌、40枚银牌、62枚铜牌,位列金牌榜和总分榜第七位。泰山国际登山比赛暨全国全民健身登泰山徒步行活动获评“2022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泰山国际马拉松获评“2022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宁阳蟋蟀世界杯获评“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成功取得2024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跆拳道项目洲际资格赛承办权。全年销售体育彩票8.43亿元。

十、城乡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山口净水厂通水试运行,新增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西部热源项目整机点火启动,新增供热保障能力1000万平方米。完成城燃企业储气能力3420万立方米。新增城市地下缆线管廊6.4公里,新增海绵城市面积8.1平方公里。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6个,新开工棚改项目2个、1072套;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82个、554.5万平方米。排查污水管网498.5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网63.54公里。对泰城45条道路排水管网进行清淤,清理雨水口1.6万余座,疏通雨水支管1.1万余米,检查井清淤2700座。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完成城市(县城)392万平方米、农村10.2万户的清洁取暖改造任务。全市62个建制镇全部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10万吨/日,配套管网500余公里。完成大汶口镇等2镇5村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工作,13个民居被列入省级传统民居保护利用试点。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市空气质量微观站229个。PM10、PM2.5、SO2和NO2浓度分别为67μg/m³、39μg/m³、10μg/m³和25μg/m³,分别比上年改善11.8%、7.1%、16.7%和13.8%,空气优良天数254天。大汶河、东平湖COD均值分别为16.0mg/L、12.3mg/L,氨氮均值分别为0.065mg/L、0.18mg/L。427个农村环境整治任务、597个省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11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均已全部完工并完成市级验收。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商贸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其他行业等行业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9起,死亡63人。

减灾救灾稳步推进。下拨各类自然灾害救灾资金189万元,救助群众11202人。灾害民生综合保险累计赔付结案304件,赔付金额1594.11万元。

十二、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60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35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49元,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为1)由上年的1.92缩小至1.88。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193元,下降0.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1元,下降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04元,增长3.0%。恩格尔系数为25.5%。

社会保障持续增强。年末职工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57.0万人、274.0万人、72.6万人、94.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19.1万人,其中职工医疗保险116.0万人、居民医疗保险403.1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51.1亿元,支出49.4亿元;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9.0亿元,支出37.6亿元。

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能力增强。城乡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71元、660元。城乡特困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20元、962元;完全失能、部分失能、全自理特困人员照护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78元、339元、201元。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142元、1706元;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提高到每人每月1198元。全市新建护理型养老机构17个,新增护理型床位3340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20396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4068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9%;完成敬老院改造提升26处。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按照GDP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我市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299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

4.其他医疗机构包含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等。




上一条
下一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