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泰安市农民收入及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信息来源:项目部 发布日期:2017.07.14
  “十一五”期间,泰安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一、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及特点
  2009年泰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比上年增加554元,增长9.2%;比2005年的4124元增加2476元,年均递增9.9%,高于全省“十一五”年均递增速度0.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9位。
  (一)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推动力。2009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385元,比上年增加306元,增长9.9%。比2005年的1618元增加1767元,年均增长15.9%。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39.2%上升到51.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5.2%,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工资性收入来源看:一是农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增速加快。2009年农民人均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为378.6元,同比增加34.9元,增长10.2%;二是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务工所得劳务收入贡献大。2009年农民人均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为1824元,增加159元,增长9.5%,占工资性收入总额的53.9%,所占比重比2005年提高11.8个百分点;三是农民外出从业收入增速快。农民人均外出务工得到收入由2005年的659元上升为118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增幅高出人均纯收入1.3个百分点。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稳定增长,是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2009年,泰安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891元,比上年增加187元,增长6.9%,比2005年增长25.7%,年均增长4.5%,增速相对缓慢,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一直在50%左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33.8%,是农民重要而稳定的收入来源。
  (三)财产性纯收入迅速增长,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受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增多、参加入股投资分红人数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2005—2009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由74元增加到125元,年均增长10.9%。财产性收入的比重稳步上升,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之一。
  (四)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成为农民收入新的来源。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加上家电下乡补贴、汽车下乡补贴、摩托车下乡补贴等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2009年泰安市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200元,比2005年的132元增加68元,年均递增8.8%。其在纯收入中的比重也呈逐步上升态势,成为农民收入新的来源。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增收压力明显加大。一是粮食继续增产难度进一步加大。2009年全市粮食生产已经连续7年增产,创出303.6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这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在农作物种植、生产技术等没有出现大的突破背景下,粮食继续增产难度可想而知。二是农产品价格难以成为农业增收的稳定因素。农产品价格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总体呈现不断波动的特点,难以成为农民增收的长效因素。三是农产品出口压力不断加大。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而对进口的农产品设置各种贸易壁垒,面对越来越高的农产品出口技术、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的压力也在进一步加大。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不断加大。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亟需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还不到位,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端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挖农业增收潜力
  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将农业结构调整同生态城市建设相融合,大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开拓新的渠道。
  一是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一方面要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粮经作物结构。在努力维持现有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充分发挥地域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高附加值农作物,以获得更好的收益。另一方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绿色食品。面向国内外市场,逐步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继续调整农林牧渔业产出结构。结合全市的区域优势及发展方向,应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中心,稳定发展种植业,加快发展畜牧业,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特别强化林业发展措施,进一步发挥全市农业中具有一定优势的蔬菜、果品、畜禽等生产能力,调整提升内在品质,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是强化区域结构布局。将区域结构布局调整纳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范畴,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达到地区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以取得较大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业增收能力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降低市场风险、稳定农业收益的根本途径。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和壮大一批辐射带动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搞活农产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手段,确保农产品鲜销和外销的畅通。三是继续深化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四是加快构建农产品外销网络,促使本市的农产品能走出去。
  (三)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
  虽然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基础,但更应看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长效渠道。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既可以解放部分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耕地等资源占有量,又可以提高非农产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形成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四)稳定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占人口多数的广大农民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在改革开放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农民,应成为补偿与照顾的重点对象,应抓住时机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消费积极性。这既是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直接或间接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刺激内需,抓住机遇实现经济增长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更为有效的手段。
上一条
下一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