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泰安市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谋求新发展,推动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结构逐步优化,运营质量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自2012年起,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实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联网直报制度。四年来,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在挑战和机遇中实现稳步发展。
一、规模以上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
201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821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1家,比2012年底增加299家,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八位。2015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67.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3%,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七位和第六位,年均增长20.6%。户均营业收入达到4478.56万元,位居全省第六位,比去年同期提高472.02万元,比2012年提高458.83万元,企业运营能力和市场拓展实力快速增长。
企业总资产由200.82亿元增加到394.74亿元,年均增长25.3%。户均资产由3847.13万元增加到4808.04万元,提高了960.91万元,年均增长7.7%。企业运营规模稳步提升。
三项税收(营业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管理费用中税金)由16.16亿元增加到24.65亿元,年均增长15.1%。营业利润由41.06亿元增加到59.36亿元,年均增长13.1%。从业人员由5.54万人增加到7.16万人,年均增长8.9%。应付职工薪酬由19.12亿元增加到33.58亿元,从业人员月薪酬由 2878元增加到3906元,年均增长10.7%。企业赢利能力不断增强,解决就业人员数量不断攀升。
(一)按地区分组看,区域发展强弱明显
2015年底,全市6个县市区中,肥城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最多,达到198家,占全市总数的比重为24.1%;其次是新泰市165家,占20.1%;泰山区单位最少,为76家,占9.3%。从实现营业收入情况看,2015年,泰山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5.35亿元,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为20.5%,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区域发展优势明显。其次是肥城市67.77亿元,占18.4%;新泰市43.6亿元,占11.9%。
(二)按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2015年,全市国有控股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7.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2%;集体控股企业31.06亿元,增长15.6%;私人控股企业205.24亿元,增长15.8%;港澳台控股企业0.1亿元,增长42.9%;外商控股企业19.53亿元,增长4.5%;其他企业23.8亿元,增长13%。以上类型企业数量分别是52家、68家、647家、1家、4家和49家。2015年,私人控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为55.8%,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分析2012年至2015年不同类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比情况可以看出,国有控股企业占比基本保持在23%左右;集体控股在10%左右;私人控股在55%左右;外商控股在5%左右;其他类型7%左右,私人控股企业蓬勃发展。
二、规模以上服务业行业发展特点
(一)生产性服务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支柱地位明显
“十二五”时期,全市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服务业各行业稳步发展。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达到580家,实现营业收入299.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7%,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总量的比重达到81.4%。自2012年起,该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最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达到253家,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比重为30.8%;实现营业收入155.16亿元,占总量的比重高达42.2%。自2012年以来,该比重呈上升趋势,2015年比2012年提高5.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起到了绝对的支撑作用。
(二)生活类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迅速增长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居民消费理念进一步转变,推动教育、卫
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4.99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6.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1.94亿元,年均增长9.9%;教育行业8.21亿元,年均增长24.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82亿元,年均增长29.3%,发展势头迅猛。
(三)服务业各行业稳步发展,科学研究、信息传输、房地产相关行业步入快车道
在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等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各行业实现稳步发展。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1.79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20.1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6.65亿元,增长1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3亿元,增长11.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4.01亿元,增长22.6%;房地产相关行业13.31亿元,增长41.5%,各有关行业相互推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行业保持健康发展态势。
三、现阶段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经营压力加大
企业经营成本费用加大,利润空间缩小。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成本为245.76亿元,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66.8%。2012年,该比重为62%。2015年比2012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三项费用合计为48.16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17.1%。2012年至2015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在80%以上,2013年和2014年,该比重更是高达91.8%和92.5%,导致企业利润空间缩小。
(二)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较弱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呈现出“小、弱、散”的特点。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超十亿元的只有4家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总数的比重仅为0.49%。仅仅从业人员人员达到50人以上标准,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的企业有172家,占企业总数的比重为20.9%。按规模来分,2015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是11家;中型企业45家;小型企业643家;微型企业122家。在如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小企业无论从经营状况、融资能力还是抗风险能力来看都处于劣势。
(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存在
“十二五”期间,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始终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总量的四成左右。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占比不到5%。高附加值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整体规模仍然偏小,2015年,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仅为12.7%。与此同时,区域分布不均衡、新型科技企业偏少,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各相关部门必须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突出重点行业,从优化产业结构,产业联动、实施创新战略,构建良好市场环境、强化服务业支撑体系等方面着手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全市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一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以新型工业化建设为契机,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汇聚优质资源和关键要素,规划建设一批与之相关的信息、金融、物流、会展、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链升级。二是提升传统服务业。引进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和新技术,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着力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强化产业关联,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应根据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扶持重点产业,大力拓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领域。
(二)加大产业融合坚持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 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彼此融合与互动发展是大势所趋。要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努力实现二者融合与互动发展。在制造业中注入更多更高质量的服务元素,既可为服务业发展赢得更大市场空间,又可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三)注重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提升竞争力。在优先发展优势行业的基础上,要不断优化内部结构,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力。加快发展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行业,形成稳定的发展规模,提高这些行业在全市服务业中的占比,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四)加快改革,积极推进服务业市场开放。要确立服务业市场开放的新思路,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对社会资本的市场全面开放,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服务业企业“走出去”。把破除行政垄断作为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点,尽快放开服务价格管制;改善研发、物流、销售、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扶优培强有潜力的企业。加大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创造有利于中小服务业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同时要对现有服务业企业及品牌,做好扶优和推广,帮助企业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特色重点园区建设,引入更多高端品牌、高素质专业人才,促进服务业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