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健康增长态势,实现首季开门好。
一、当前经济运行的特点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2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9.2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完成122.3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完成79.3亿元,增长16.6%。
(一)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1号文件及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农村建设,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农村经济运行良好。有机农业加快发展,“奶业富民工程”稳步推进。奶牛存栏达到13.6万头,同比增长28.1%。有机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6.8万亩,成为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全市优质专用小麦达到200万亩,申报绿色食品面积8万亩,新发展有机蔬菜1.1万亩。
(二)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季度,全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做大做强企业为目标,着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生产稳步增长,效益继续提高。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3.7亿元,利税38.1亿元,利润20.3亿元,分别增长33.3%、44.6%、49.4%,实缴税金14.5亿元,增长24.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9.1%,提高24.4个百分点;二是主导产业培植步伐加快。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我市着力培植的工业行业,发展加快。一季度,以上5大行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7.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今年以来,全市加大了科技、环保等重点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节能降耗效果明显。一季度,财政用于科技、环保重点事业的支出分别增长79.9%和198.9%。规模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0.7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6.5%;四是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强。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新产业企业达到277家,增加2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5亿元,增长40.1%,利税、利润分别达到9.3亿元、5.4亿元,增长59.6%和59.3%。
(三)投资保持适度增长
今年以来,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全市把投资的重点放到优化投资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坚持抓大项目、好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适度增长。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项目投资39.1亿元,增长23.0%。一是投资继续向有利于结构优化、新农村建设、服务业发展,以及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大项目、好项目方面倾斜。第一产业和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27.8%、46.2%,同比加快13.0个百分点和31.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文教体育和娱乐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超过30%;二是优势工业得到进一步强化。一季度,工业投资完成23.9亿元,增长14.5%,占规模以上投资的61.1%。其中机械电子工业、纺织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分别增长75.5%、44.4%和70.2%;三是以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和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投资项目明显增加。完成投资18.9亿元,增长46.8%,比全部投资高出23.8个百分点;五是大项目、好项目带动作用明显。本年新开工项目351个,新开工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为3430万元,提高7.0%。泰山玻纤、医药制造等一批大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有效地带动了投资的增长;六是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热情依然强劲。一季度,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24.4亿元,增长29.2%,高于全部投资增幅6.2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62.4%,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投资13.8亿元,增长119.4%。
(四)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收入增加预期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居民消费信心和即期消费能力增强,新的消费热点向更多的消费群体逐步扩散,推动全市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0.2亿元,增长16.8%,比前两个月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一是城乡市场全面繁荣,农村增长16.4%,城镇增长16.9%,均比上年同期加快;二是旅游业的大幅增长拉动了消费市场的火爆。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96.3万人,增长28.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9亿元,增长31.0%。其中,购物、餐饮花费比重分别为18.4%和17.9%,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三是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逐步加快,餐饮、轿车、住房、文化娱乐等渐成时尚消费。在外用餐日趋经常化,加上各类餐饮企业在元旦、春节、元宵节、情人节、“三八”妇女节等节日大力造市,餐饮市场再度升腾,餐饮业增长29.1%,同比加快10.6个百分点,增幅连续多年高居各行业之首;四是热销商品增长继续攀高。作为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阶段的最大亮点,汽车、石油及制品类等销售持续旺销,其增长势头高于上年。一季度,石油及制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汽车类和通讯器材类分别增长98.3%、115.1%、90.0%和31.1%。市区居民人均交通工具服务支出增长16.3倍。截止到3月底,市区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6辆,同比增加3辆。
(五)金融、财政形势较好。一季度,全市各项存款余额77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比年初增长3.3%。企业存款138.1亿元,比年初下降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00.4亿元,比年初增长7.0%。各项贷款余额50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比年初增长4.7%。其中,工业贷款比年初下降2.1%;商业、农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长6.8%、15.7%。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7.0亿元,增长28.3%。其中,税收收入10.9亿元,增长27.9%。财政支出18.0亿元,增长28.8%。
(六)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
近几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放在首位,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企业经济效益持续攀高,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收入份额不断提高。一季度,我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提高2.3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同期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增幅较大,是当前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一季度,市区居民人均工薪收入3122元,增长14.3%,拉动收入增长12.1个百分点;市区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为209元,增长55.9%。
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12元,增长12.1%。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的加大,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日益增多,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一季度,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02元,增长31.1%;自去年以来,各级对发展服务业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发展政策,服务业呈加快发展之势。一季度,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的第三产业人均收入为102元,增长29.2%。
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第一,新增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提升。近几年,我市狠抓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67户,同比增加105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1户,增加16户,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83户,增加33户。
第二,服务业发展加快。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长16.6%,同比加快1.6个百分点,比2006年加快0.9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除金融业发展放慢外,其他行业均出现加速增长态势。一季度,交通电信高速增长。全市公路客、货运量分别增长7.2%和27.1%,客、货运周转量增长6.3%和39.5%,其中货运周转量增速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移动业务收入同比加快8.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加快1.3个百分点;房地产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增长137.3%和127.2%,比上年大幅度提高。
第三,经济活力不断增强。3月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户数发展到9.5万户,从业人员48.7万人,注册资金186.3亿元,增长17.5%;实现增加值149.4亿元,增长28.6%,占GDP的比重为67.6%,提高7.5个百分点;上缴税金12.7亿元,增长25.1%,占全部税收的64.8%。一季度,规模以上“三资”和私营工业企业增势强劲,分别增长28.7%和29.2%;
第四,内外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居民消费需求旺盛,出口加快。一季度,城乡居民生活费支出分别增长28.0%和12.7%,同比提高11.4个百分点和14.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达到2.9亿美元,增长27.5%。其中出口1.9亿美元,增长26.4%,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看,我市经济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但目前也存在着一些影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一季度,牛羊家禽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在14%以上,肉类总产量下降12.6%,除奶牛外,大牲畜、猪、羊存栏及家禽存养数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及其它收入。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季度,从事第一产业的收入与上年相比下降8.7%,从事建筑业经营收入下降43.7%。因此,给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带来较大压力;猪肉价格的不确定性,给畜牧业生产的恢复带来一定难度。3月份,受多种因素影响,猪肉价格呈高位回落态势,较2月份下跌了3.3%。但考虑到仔猪育肥周期及饲料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预计短期内整体价格仍将高位振荡。
(二)规模工业企业持续增效存在一定的隐忧。一是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达738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亏19.4%,比1-2月份提高5.0个百分点,市及县市区属工业亏损面增加;二是两项资金占用提高,部分运行质量指标下降。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两项资金占用为107.82亿元,增长4.1%,增幅比前2个月提高0.5个百分点。反映企业运行质量的指标有所下降。产销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与1-2月份相比分别下降0.3个百分点、4.5个百分点和0.4次,资产负债率提高0.4个百分点;三是我市工业产品的市场环境将变的较为困难。我市的重工业比重较高,位居全省第三位,属高耗能、资源类产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在此大的背景下,将导致投资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回落,由此我市的工业产品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另外,随着下一步限制高污染、高耗能、资源类产品出口政策的加快落实,我市的某些工业产品如煤炭、焦炭、纺织品、农药、钢铁等产品生产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由此会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
(三)资金紧张状况将进一步加剧。2006年7月至2007年4月,已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金融机构可用资金进一步收缩,信贷投放能力下降,企业资金供应紧张,融资成本提高,企业资金供给缺口进一步扩大。3月末,贷款余额为507.9亿元,同比少增13.7亿元,比年初仅增长4.7%。其中,工业贷款下降2.1%。贷款小幅增加部分主要向大客户发放,如新汶矿业、抽水蓄能、泰山电缆、泰山电力等企业。
(四)投资项目减少,投资到位资金明显放缓。一季度,新开工项目减少,项目储备不足。3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647个,比上年同期减少28.9%。规模以上投资建设资金到位47.1亿元,增长14.7%,低于规模以上投资增速9.4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资金到位增长高于规模投资2.7个百分点。一季度,金融机构基建贷款为52.2亿元,增长1.2%,比年初增加6050万元,同比少增7970万元。
四、对策建议
(一)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能否完成今年第一产业增长目标,其关键在于经济作物的增长和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要抓好春耕生产和夏粮后期田间管理,防止病虫害。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优势特色产品,确保蔬菜、瓜类、食用菌、药材等产量有较大增长,弥补因畜牧业对第一产业的下拉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积极推广畜牧业优质品种,着力发展特色养殖、节粮养殖以及高利润养殖项目,稳定畜牧业生产。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二)认真做好规模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要加强对亏损大户的调度工作,特别是要抓好市属工业,逐个分析亏损原因,落实扭亏增盈计划,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遏制两项资金占用的过快增长,提高产品的增加值率、企业资金周转率和销售利税率,确保经济效益有一个大的提高。
(三)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一是加强市场研究和指导,认真研究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市场走势,积极引导企业根据新的市场走势调整生产,扩大销售。要加强市场细分研究,积极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开拓;二是要抓好骨干企业的出口工作。要积极培植出口大户,对出口大户要定期进行调度督促,确保骨干企业的持续稳定增长;三是对新建三资企业抓好跟踪服务,积极协调有关出口工作出现的问题,帮助其熟悉出口程序,培养对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市场比较熟悉的出口人才,促其产品早出口;四是优化出口结构。积极顺应宏观调控政策,大力调整和优化我市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产品创新,以高档次、差异化产品占领市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设施农业和绿色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产品档次,努力扩大有机蔬菜、猪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
(四)全面理解和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防止投资出现大的波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银行信贷,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为投资的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支撑;按照“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策划一批符合调控政策的好项目、大项目,确保项目储备增加。要积极引导各投资主体的投向,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要抓好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时解决影响项目落地的土地、资金等制约因素,确保全市投资又好又稳的发展建设;要抓好技改项目投资,加强以节能降耗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和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设备,提高我市的工业档次和水平。
(五)加快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和规模工业的培植。与兄弟市比,我市限额以上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要把培植规模企业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有关扶持和培育限额以上企业的政策,特别是要更加重视民营规模企业的培植,争取在数量和规模上实现大的突破。
(六)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财政、金融部门要发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大资金扶持,特别是要抓住和利用好省政府对服务业发展进行资金扶持的机遇,加大投入,确保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要研究制定服务业发展扶持措施,策划发展项目,积极组织向上争取发展资金和项目,协调解决影响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在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方面下功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档次;要加强营运监管,提高有效载荷,提升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