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高度重视规上文化企业培育、认定工作,加快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着力培育文化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开局良好。
一、基本情况
一季度,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达86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2家,其中文化制造业32家,同比增加11家,文化批零业25家,同比增加7家,文化服务业29家,同比增加4家。
(一)营业收入稳步回升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14.9%,高出全省平均增速11.9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5位。其中13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翻一番及以上。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14.3%,文化批零业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23.5%,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12.1%。
(二)重点企业拉动明显
强化重点企业培育壮大,一季度,泰盈科技、天和纸业、润声印务、百川纸业、和瑞包装、华宁包装等10家规模较大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6亿元,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的71.2%,同比增长19.3%,高于全市增幅4.4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带动明显。
(三)文化产业项目投资较快增长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施工项目79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8%,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3.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其中,亿元以上施工项目57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7.7%,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3.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四)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平稳增长
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555元,增长4.2%;占居民人均总消费支出的10.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一季度,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和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分别为22.8亿元和0.96亿元,占全部支出的22.5%。
二、存在问题
一是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虽然一季度规上文化企业同比增加较多,但企业总数居全省第12位,仅占全省规上文化单位总数的2.66%。小微型企业67家,占77.9%;大型企业仅3家,占3.5%。从资产方面看,全省规上文化企业平均资产规模为2.42亿元,是我市的1.7倍。
二是企业盈利水平不佳,竞争力不强。一季度,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仅为1.32%。全省所有规上单位的平均营业收入水平为0.48亿元,是我市的2倍。一季度全市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利润-0.1亿元,仍呈亏损状态。
三是文化新业态发展较慢,基础薄弱。一季度,全市规上文化新业态企业仅有2家,仅占全省规上文化新业态企业总数的0.8%,不足1%;实现营业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1.7%,低于全省规上文化新业态营收增速低15.6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发展较慢,制约了全市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对策建议
(一)推进企业做大做强。集中资源优势,在扶优扶强、招大引强上下功夫,壮大市场主体,优化民营文化企业扶持措施,提升企业内生动力和活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拉长产业链,融合发展;同时,做好小微文化企业入“规”帮扶,加大对中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引导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微文化企业与规上企业、平台企业和园区企业进行业务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之间的整合,提高中小微文化企业集体抗击风险的能力。
(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一是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和,打造文旅特色产品,结合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桃木文化、水浒文化等各县区特色文化精髓全方位用好用活,打造出更多泰城文化旅游新地标,通过新媒体加强对泰安文旅产品的宣传和营销。二是积极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互联网、金融、贸易等产业融合发展,改造升级传统文化产业,健全完善文化产业链,以文化园区为载体,积极培育、引进文化创意、设计和服务企业,不断提高全市文化产业中新业态文化、数字文化的规模与占比。
(三)打造文化新领域。准确把握文化消费新方向、新理念,以项目为依托,科学规划布局,找准着力点,借助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旅游带等,扎实推进文旅融合,推进数字和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推动“文化+”培育与发展,促使文化新业态、新领域成为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