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1-4月份用电情况分析
信息来源:泰安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3.06.09 访问量:

电力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能源动力,其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和生产效率,是政府监测宏观经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可靠依据。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纵深推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坚定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社会用电量和工业用电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一、全市用电情况分析

1、从全省用电数据看,今年1至4月份,泰安市全社会用电量86.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4.09%)1.5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8位。其中,工业用电量59.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0%,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79%)2.31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0位,工业用电占全社会比重为69.39%,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幅提高4.21个百分点。

2、从三次产业用电量看,今年1至4月份,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长最快,第二产业对全社会用电量贡献最大。第一产业用电量1.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07%,位居全省第4位,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分别同比增长13.44%、17.22%、12.86%、11.44%;第二产业用电量59.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0%,位居全省第10位,工业三大门类中,采矿业6.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5%;制造业40.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1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8%,建筑业用电量0.7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49%;第三产业用电量11.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5%,位居全省第10位,其中住宿餐饮业同比增长14.39%、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同比增长23.3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8.30%、公共服务及管理组织同比增长2.32%。三次产业对全社会用电量的贡献率分别为0.17%、4.20%、0.87%。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2.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3%,位居全省第10位。其中,城镇居民用电量5.7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4.07%;乡村居民用电量6.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09%。

3、从区域用电量看,今年1至4月份,泰山区累计全社会用电量7.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31 %,其中工业用量1.3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9.69%。岱岳区累计全社会用电量11.25千瓦时,同比下降3.21 %,其中工业用量7.9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69%。新泰市累计全社会用电量13.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3%,其中工业用量8.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8%。肥城市累计全社会用电量20.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6%,其中工业用量17.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1%。宁阳县累计全社会用电量10.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34 %,其中工业用量7.65千瓦时,同比增长12.40%。东平县累计全社会用电量10.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27%,其中工业用量8.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6%。高新区累计全社会用电量4.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59%,其中工业用量3.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0 %。

二、用电量运行特点

1、全市用电量总体稳定。今年1至4月份,泰安市全社会用电量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5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8位,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各产业均保持增长,增幅在全省的位次6至8位,在全省经济大环境条件下较为稳定合理,社会经济发展的电力需求保持稳定增长。

2、制造业中钢铁行业拉动较为明显。制造业重点行业中,钢铁行业用电量7.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93%,位居全省第1位,拉动全部工业2.42个百分点。食品行业用电量0.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69%,位居全省第3位。有色金属用电量0.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9%,位居全省第5位。纺织业用电量1.1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93%,位居全省第11位。非金属用电量7.8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49%,位居全省第12位。

3、新兴产业用电增幅明显。今年1至4月份,全市风能原动设备制造业、充换电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增速增长较快,分别为75.57%、33.30%、20.45%;新兴产业发展强劲,带动了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相关行业用电量呈大幅增长态势,新动能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三、工作建议

1、进一步推进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推进服务新发展格局力度,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推进作用,加快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高产出、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发展,引导产业智能改造、技改扩规,推动实现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平台创新,以创新推动实现能耗、排放减降,以创新盘活存量、释放更大发展空间。

2、进一步推进提升第一、三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规划、引导、提升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始终坚持农、林、牧、渔业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方向,加力推动农林牧渔服务业规模化和精细化提升,继续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连接、拉长产业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小区物业、家政服务、幼托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批发、零售业线上线下新发展模式提质扩容。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开发研学游、民俗游、康养游等新业态,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拓展“慧游泰山”平台服务功能,推动旅游服务质量全要素提升。

3、进一步推进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衔接泰城空间发展布局,完善电网网架结构,优化办电营商环境,升级城乡电网配网,提升汛期及负荷高峰期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切实保证企业生产用电、居民生活用电和重点领域用电。落实市委、市政府“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政策、措施,开辟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配套电网工程“绿色通道”,强化电储能能力,加大电力余缺调剂力度。增强全民节电意识,深挖各产业、各领域电能替代,推进能源消费清洁化、高效化转变。

上一条
下一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