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是推进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2022年,泰安市各级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重要指示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目标,转方式、优结构、提质量,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全年设施农业发展总体平稳、持续向好。
一、全市设施农业有序发展
(一)发展规模扩大
2022年末,全市共有设施农业19.4万个,设施占地面积23.9万亩,同比分别增长2.8%、2.1%。
(二)设施占比提高
设施农业种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在全部农产量中占据不小比重。2022年,全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部蔬菜的26.6%、29.4%,同比分别提高1.9、2.3个百分点。
(三)新优技术全面推广
全市积极推广改进钢骨架节能日光温室、钢架无立柱结构大拱棚等建造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设施装备水平和光能利用率,设施蔬菜日光温室个数同比增长1.0%。
二、泰安市设施蔬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施农业重数量、轻质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普及,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包括温度、光照、空气、湿度、化肥等环境因子的多维调控的智能温室已成为设施农业的主流形式。泰安市布局建仍以普通塑料大棚为主,结构相对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
(二)设施农业重使用、轻维护
全市老旧设施保温性能差,存在生产安全隐患,种植户不愿自费维护更新棚舍,而选择勉强修补使用。公建设施维护管理办法缺乏,对外出租多处于自发状态,流转周期短,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大。
(三)设施农业重投入、轻来源
设施农业效益虽然可观,算上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投入大。政府补贴资金杯水车薪,只能作为引导性资金。目前,设施温室很难作为固定资产抵押,由于担保问题,商业银行一般不对农民发放贷款。
三、意见建议
(一)提档升级,打造“智慧+农业”
围绕泰安蔬菜、林果、泰山茶等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积极引导建设智能、精准、高效、绿色化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生态智慧农场,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成为泰安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科学论证,全盘布局,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工厂化农业等先进技术与设备,同时兼顾本地自然条件、市场需求、物流成本、种植习惯等,形成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三)政策扶持,拓宽投融资渠道
坚持“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通过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大现有政策性资金整合和监管力度等方式,整合各领域资金发展设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