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农业生产稳中加固 三农“压舱石”作用明显
信息来源:泰安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2.03.07 访问量:

上半年,泰安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衔接与转型,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稳定。上半年,全市粮食、经济作物、畜产品生产较为稳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向好。

一、农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市农业生产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2.0亿元,可比价增长8.8%。粮食生产保持平稳,畜牧生产稳定回复,蔬菜生产向设施化转变进程加快。

(一)夏粮实现“三增”

泰安市始终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今年夏粮播量、播期适宜,良种良法相配套,生长期降水量偏多,温度偏高,气温和空气湿度比较适宜小麦生长,且田间管理较好,病虫害少有发生。据国家统计局泰安调查队数据显示:夏粮播种面积249.9万亩,同比增长0.6%;总产116.5万吨,同比增长1.5%;单产466.2公斤/亩,同比增长0.9%。

(二)“菜篮子”供应充足

上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73.7万亩,总产276.7万吨,平均单产3755.0公斤/亩,同比分别增长0.8%、2.0%、1.2%。上半年,蔬菜价格总体略低于上年同期,且从4月份天气持续升温后,价格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三)畜牧业生产增幅较快、价格下降

1、生猪存、出栏同比增长,猪肉价格连续下跌。根据国家统计局泰安调查队二季度畜牧生产数据,上半年生猪存栏94.2万头,同比增长9.6%;生猪累计出栏81.1万头,同比增长37.1%;上半年猪肉产量6.6万吨,同比增长33.0%。据调查队CPI月报数据及日常监测显示,泰安市猪肉价格从2月份开始连续5个月下跌,降幅超过40%,5月份猪肉价格突破新低。

2、家禽存栏减少,鸡蛋价格小幅波动。家禽存栏2905.7万只,同比下降16.5%。家禽出栏5519.5万只,同比增长28.7%,禽肉8.2万吨,同比增长38.7%,禽蛋产量6.4万吨,同比下降10.5%。鸡蛋价格从年初的5.14元/斤降至3月份4.09元每斤,之后缓慢回升,目前稳定在4.7-4.8元/斤。

(四)淡水鱼价格大幅提高

受疫情影响,冷冻鱼肉制品市场遭受冷落,淡水鱼价格明显开始升高,加上从5月份开始,东平湖进入禁渔期,我市鲤鱼、鲫鱼等淡水鱼价格明显上升。

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蔬菜生产技术落后

1、耕作机械化程度低。蔬菜种植品种多,特性各异,在整地、育苗、定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农艺措施复杂,除部分操作简单的农艺环节机械化程度较高外,大部分蔬菜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很低。

2、化肥、农药依赖程度高。有机肥不足,化肥用量过大,导致土壤酸化、盐渍化等连作障碍日趋严重,产出逐年下降。相对于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使用方便、成本低、见效快,仍是当前大面积蔬菜病虫草害的主要防治手段,且盲目用药、超量用药、不按规定安全期采收等现象仍然普遍。

3、设施栽培技术落后。我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较快,但还存在棚架强度不够,难以抗御恶劣气候;棚室空间狭小,难以进行深耕深翻等机械化操作;棚内滴喷灌等水肥一体化设施差、应用不佳,棚内水肥条件不良;大棚周年综合利用不够,种植模式欠佳,生产效益不高等多方面的缺陷,影响了设施栽培效能的更大发挥。

(二)养殖业风险加大

1、后市“喜忧参半”。目前受生猪产能提高、市场供应增加、消费需求减弱等综合影响,近期猪肉价格连续下跌,而且预计短期内猪肉价格仍会震荡调整。但从长远来看,由于目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储备肉收储工作已经展开,又加之存栏量的不断消耗,以及国庆、中秋消费拉动,预计在供需双方不断博弈下,猪肉价格在今年后期或将有望走高,回到合理区间。

2、养殖成本不断提高。当前非洲猪瘟尚缺乏针对性疫苗,生猪养殖仍处于高风险状态,养猪企业生物安全水平仍需提高。由于非洲猪瘟疫情叠加新冠疫情带来的疫病隐患尚存,养殖场的消毒防疫措施更加严格,防疫、运输、人工等成本均有提高。同时,饲料价格上涨明显, 5月上旬玉米价格约2.9元/公斤,同比升高约30%,豆粕价格约3.5元/公斤,同比升高约10%,成本增加,利润降低。

3、土地资金制约发展。不少规模养殖企业有扩大规模的打算,但土地和资金是重点问题。符合生猪养殖环保、生物安全距离、卫生防疫等条件的地块较为零星分散,难以满足规模化选址要求,新增规模化养殖场选址落地困难。同时规模化建厂需要跟进配套设置,对生物安全要求很高,需要大量资金,但从目前来看,银行融资仍然存在一定困难。

(三)农业产业发展滞后

我市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养殖、清洗、脱水、烘干、宰杀、速冻等低端初加工为主,标准低、同质化严重,精深加工企业少。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辐射带动能力弱,农业支柱型产业还未真正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深度有待提升。三产主要以观光采摘、农事体验、农家乐等中低端业态产品为主,吃、喝、玩、游、购、娱等不配套,淡旺季明显,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贡献有限。

(四)农业实用人才不足

1、总量不足。能力较强、知识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多留在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以50岁以上中老年为主,且多为妇女操劳,外来人才引不进,本地人才留不住。

2、分布不合理。年轻人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村镇,发展相对滞后的村镇以中老年人为主。

3、整体素质偏低。部分农业实用人才大局意识弱,小富即安,对新知识、新事物、新技能的接受拘于直观、实用,且专注于个人发展,带领群众致富意识不够。

三、对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应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在结构调整上求突破,优先突出高质高效特色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村经济增长活力,有效发挥 “三农”压舱石作用。

(一)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投入。二是引导社会投入,依托农业科技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大户等力量,打造完整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三是探索其他方式投入,转变财政支持方式,推行农办公助、以奖代补,鼓励农资、农机生产经营企业面向广大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进行延伸,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

2、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依托现代农业观光园、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等建设种植、养殖技术示范区,让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落地生根、转化集成和开花结果,全面汇集、展示、推广国内外种养领域的新技术、新品种、新理念。强大的技术依托,持续的技术指导,不仅解决了其自身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而且通过观摩展示和技术培训,做给周边农民看,带着他们干,以取得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3、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强化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一是加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对地方老品种、特色种质资源应收尽收,持续抓好肥城桃、泰山茶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培植;二是建成一批种质资源库、资源圃和繁殖基地,加快农作物、畜禽品种优化和更新换代,加快泰山百合、泰安西甜瓜、新泰黄瓜和甘薯等特色种质资源产业发展,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 “领头羊”种业企业。

4、强化人才支撑,充实基层农科力量。一是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鼓励和支持更多懂技术的有志之士投身到农业发展中来,壮大基层农科员队伍。二是加强乡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各部门优势,密切配合,针对乡村农科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农业技术培训要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实用技术推广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导相结合,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二)品牌强农,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稳定提升绿色蔬菜发展为基础,大力发展花卉、经济林果、中草药材等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泰安山地优势,发掘泰山道地药材文化发展空间,加强质量控制,完善品牌建设和运行机制,重点打造泰山四大名药、泰山板栗、肥城桃、宁阳大枣等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努力提升我市名特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一是引导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农产品电商企业树立品牌观念,着力培育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二是推进品牌创建和整合,打响“泰山”品牌,使全市品牌农产品拥有一个公用身份标志。三是积极开展宣传推介,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传播手段,加大我市农产品品牌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并引导组织农业企业参与各种农博会、展销会,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号召力。

(三)产业富农,完善产业发展链条

1、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鼓励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展联合攻关,加快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着力打造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打造“种植在全省,加工在泰安”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化品牌。

2、开发农业新业态,助推城乡三产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等农业产业多业态。“农业+光伏”,通过“沉陷区+农业+光伏”模式,助力资源枯竭性城市转型发展;“农业+互联网”,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农资销售、土地流转、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农业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在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种养区及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开展试点,并广泛推广,发展互联网智慧农业;“农业+旅游”,以休闲旅游农业为重点,以泰山茶、泰山名药等传统优势农产品为支点,依托乡村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发展农耕体验、绿道骑行、康养旅游、民俗风情、古村落精品民宿等休闲观光产品,构建“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现代营销—休闲观光”一体化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收入增加的和谐统一。

上一条
下一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