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泰安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七个走在前列”、建成“五个名地”,推动服务业经济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
一、服务业整体运行情况
(一)服务业产值稳步提高,占据生产总值“半壁江山”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996.7亿元,比上年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4.8%。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02.8亿元,同比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6.3%。从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9:38.9:50.2,服务业增加值占据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从增长贡献看,服务业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5个百分点,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均高出3.7个百分点,为全市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规上服务业规模扩大,主要指标发展良好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285家,分别比2020年、2019年增加71和27家,年均增长5.1%,数量规模不断扩大。从主要经济指标看,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营业成本179.6亿元,增长14.8%;营业利润10.3亿元,增长3.0%,营业利润率为4.7%;应交增值税4.7亿元,增长2.6%;月人均薪酬6307元,比上年提高195元,职工薪酬待遇有所提高。
(三)县域经济加速增长,收入集聚效应明显
分县市区看,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量最多的县市区分别是泰山区、高新区和岱岳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8.1亿元、34.3亿元和33.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收入总量的35.4%、15.5%和15.2%,三个县市区收入合计占比达66.1%,县域收入集聚效应明显。从收入增速看,受新增单位拉动等因素的影响,2021年,宁阳县、泰山景区、岱岳区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69.3%、44.0%和24.3%,泰山区和东平县收入增速也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态势。
(四)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凸显,新经济迸发新活力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现代服务业企业共206家,实现营业收入1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利润总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0.2%。规模以上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72.3%、77.7%和103.2%,现代服务业对全市规上服务业收入增长贡献率为90.9%。其中,全市规模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新兴服务业发展质效不断增强,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9.7%、17.5%和16.7%,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4.9%、12.5%和6.8%,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增长。
(五)十大行业均实现正增长,过亿企业增势强劲
分行业看,全市规上服务业共涉及十大行业门类,2021年营业收入均实现正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收入总量位居前三位,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收入总量的34.9%、22.2%和17.9%,合计占比达75%。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24.2%、19.0%、14.0%和11.3%,发展态势良好。从重点企业看,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过亿企业37家,较去年增加5家;合计实现营收1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为73%,拉动服务业增长15.5个百分点。
(六)规下服务业健康发展,利润总额扭亏为盈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泰安中、小、微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回暖,各项指标发展良好。2021年,全市90家规模以下抽样调查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实现资产总计3.2亿元,增长12.3%;负债合计2.3亿元,增长12.7%;应付职工薪酬5299.1万元,增长4.4%;实现利润总额235.2万元,增长31.3%,彻底扭转了前三季度持续负增长的局面,增长态势良好。
(七)景气指数运行在合理区间,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从规上服务业企业对四季度经营状况的综合评价看,86.6%的企业认为经营情况“良好”或“一般”。在对下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合理预期调查显示,88%的企业持“乐观”或“一般”态度。四季度规上服务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在100上方运行,分别达到117%和122%,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向好,相关政策惠及企业效果明显,下季度经营预期乐观,全市服务业经济运行在“景气区间”。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景气指数较高,分别达到151%、147%和142%。
二、制约服务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成本费用较高,企业资金短缺。从成本债务看,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成本179.6亿元,收入成本率为81.4%;负债总计320.4亿元,资产负债率68.4%,企业经营入不敷出。调查显示,19.6%的企业反映资金紧张。
(二)用工需求上升,“招工难”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人才市场竞争激烈,求职者对薪酬期望高、符合要求的岗位又少,导致服务业企业招工困难。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期末用工人数5.7万人,比去年下降9.4%。四季度用工需求调查显示, 87.2%的企业认为用工需求上升或持平,15.3%的企业表示“招工难”,70.9%的企业表示缺乏人才。
(二)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发展稳定性有待增强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较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偏弱。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小、微企业212家,占全部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的75.8%,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的比重不足一半,收入负增长面为43.9%。
三、多措并举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
(一)强化政策规划落实,纾解企业资金难题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17-2025年》、《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相关政策规划,坚持“产业兴市”不动摇,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二是强化政策扶持。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针对服务业企业降成本存在的困难,相关部门和企业要围绕“减负降本、提质增效”总目标,从政策扶持、资金支持、规范市场、科技应用及企业自身等方面,采取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和措施,缓解服务业企业资金困难。
(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升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立足全市新兴服务业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利用“双招双引”重要契机,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服务业企业,加大财税和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大力吸引社会资源,集中释放财政、金融、土地等要素红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要素保障。另一方面,坚持市场配置力、企业主体力、政府引导力相结合,助力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解决企业招工难题
一是建立和完善服务业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多渠道、多方式招引高端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及精英团队,为服务业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二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公共就业服务,掌握企业具体用工需求,指导缺工企业制定招工方案,定期做好市场供求预测,为企业搭建完善的招工服务平台,切实帮助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三是鼓励服务业企业加大职工培训投入力度,建立激励机制,为员工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帮助企业坚持“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理念,增强员工归属感,帮助企业留住人才。
(四)提升企业规模和效益,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一是引导企业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渠道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消费规模,提升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供应链金融和“现代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发展,推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引导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促进行业信息互联互通、区域间和行业内的信息共享,提高业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加速三产与一、二产业融合发展,聚焦产业链对接,加速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