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服务型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社区养老、家政服务、托育托幼等加快发展社区经济措施。特别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给众多的行业造成严重打击的同时,为社区经济带来新的商业机遇,成为公认的“潜力股”。有关调查显示,按照目前的趋势测算,社区经济的市场规模在万亿以上。围绕社区经济,泰安市统计局在泰山区、肥城市、宁阳县等部分县市区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显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区经济在良好机遇催动下发展迅速,但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较多,多个发展桎梏待解,发展之路任重道远。现将主要情况汇总如下:
一、社区经济的概念
“社区”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经济是以商业、生活服务和修理业等服务业为主的经济,能够吸纳一定人口就业,它具有服务社区、稳定社区、增强社区凝聚力的作用。
从实现方式来看,一般都是围绕着居民社区的商业房开展的便民商业、物业管理、文化教育卫生、家政服务、餐饮、修理等多样化服务行业,主要是满足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地域性。社区经济首先是必须是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范围之内。社区即地域性社会,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就不能被称作社区经济。二是社会性。社会性是社区经济诸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体现,其内部关系还具有情感等取向。因此,社区经济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社会性。三是服务性。社区经济是为了发展社区建设而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更好地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其发展方针是“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
二、当前全市社区经济发展现状
2020年,全市共有14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当前社区经济服务方向主要包括两个,一是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可以分为一般家居生活服务、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少年儿童服务和社区生活服务。二是面向特殊群体,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社区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社区老年人服务、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优抚对象服务、社区特困家庭和社戒社康人员等等。如泰安新泰市新汶街道大洛沟社区,组织定期开展心理咨询、纠纷调解、医疗保健等事项,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办理老年公交乘车优待卡,每周为社区空巢老人送两桶水;为困难学生和家庭捐款等等。
(一)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大幅提升。2020年泰安市被民政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了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社区老年幸福食堂建设等工作。如泰山区邱家店镇东燕庄村探索推出的“幸福食堂”建设模式,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194人,占总人口的32%,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乡镇财政支持、社会爱心捐助、老人自愿承担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幸福食堂”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日间照料、午间就餐、心理疏导、亲情陪伴等服务。2020年,全市共有139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新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0处,新增护理型床位1200张,培训养老护理员3300名。
(二)社区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出台《泰安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全市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719元、537元,1007元、760元;建立特困人员照护标准与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相挂钩的自然增长机制,失能、半失能、全自理特困人员照护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560元、280元、165元。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770元、1410元、990元。
(三)“幸福产业”发展较快。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5.9万人,较上年增加1.6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3.6万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个,中心床位数784个;全市食品评价抽检合格率达到98.9%。
(四)各类社区团购方兴未艾。社区团购是一种以住宅小区为单位的新零售模式,受疫情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生鲜团购需求激增,“橙心优选”、“美团优选”、“多多买菜”、“京喜”等如雨后春笋迅速冒头,网经社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社区团购市场交易规模750亿元,同比增长120.58%,预计2021年将达到1040.3亿元,增长38.7%。
三、当前社区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承载力不足导致社区经济不能自成体系。社区经济要有一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服务对象来支撑,从目前来看,社区发展规模较大的,社区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比如泰山区泰前街道广生泉社区,社区内设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中心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日间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老年餐桌、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十几项无偿、低偿、有偿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在居家养老方面比较健全,主要面临的困难是护理人手短缺,特别是专业护理人员更为稀少。
另一方面,部分社区属于低容积、发展规模较小、服务对象人数减少,甚至社区管理机制不顺畅、管理相对薄弱的,社区服务业许多功能定位缺失,更无从谈起社区经济。
(二)社区经济发展多是自发生长而非规划形成的。社区经济自发性表现出多类型、小规模、经营者微观化等特征,主要以日常餐饮、商品零售和生活服务为主,能够提供灵活而多样化的商业服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空间资源配置与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动态平衡。同时社区经济试错能力比较强,部分实体经济经营一段时间后感觉不合适会再选择新社区重新尝试,流动性比较强,缺少比较稳定的社区服务能力。
(三)社区经济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整体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发展从“增长扩张”逐渐转向“存量更新”,原有模式的不足也更为突出地暴露出来。社区经济开始都是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第一选择,大多是个体户,开办便利店、蔬菜店等便民商业,内卷化程度比较严重。加上大型商超的冲击,做不到薄利多销,又加上服务面窄、规模小,经营效益比较差,难以形成自我积累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当前社区职能定位稍显模糊。调研显示,当前社区工作者多数承担着社区内各项综合管理和服务职能,综合事务多,职能权限窄,人员组成少,主要工作和精力用在上传下达,发展经济的职能稍显弱化。从狭义的社区经济看,多数社区仅有一些微利的社区服务项目,造血功能弱,积累水平低,加之先天不足,很难吸引投资,发展相对艰难。
四、建议
1、强化社区经济的规划性。社区经济的本质是服务社区,要树立大社区意识,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特别是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执行,在社区建立之初,采取有效措施,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面向全体居民建立公益或半公益设施,如图书馆、幼儿托管、养老中心、课后辅导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同时以方便社区居民生活为主,着眼于城乡社区不同,分类发展,统筹安排,提前做好医疗、生鲜、家政、维修等区域的规划设置。
2. 引导社区经济积极适应市场化需求。社区经济应从传统条块分割的行政区划中走出来,在管理体制上,扩大社区经济组织的自主权,重点发展投资少、技术要求低、资金回收快的小型服务性的经济组织,特别是围绕地域性这一特点,增强“柔性定制”类经济,强化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3.积极引导社区经济品牌化、连锁化。社区经济包含的服务类目较多,家政、维修、美家、按摩、生鲜等等,但生活服务领域的企业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很少,下一步应积极引导社区经济品牌化、连锁化,提高社区经济服务社区的质量和水平。
4.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长期以来,社区工作者多以退休的老年人、下岗的中年人以及部分待业青年为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的需要。在推进社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培育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社区管理人才,也要通过在职培训方式提高现有社区管理者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