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行业由于产业链长,融合度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业。3月25日销售额居全球第二的时装零售商H&M在其官网发布声明,“抵制新疆棉花和工厂”,随着事件持续发酵,多家跨国服饰企业品牌都被爆出曾发表类似声明,进而举国上下展开了一场“支持中国棉花”“支持国货”“支持中国制造”的舆论风暴,舆论漩涡之下,抵制新疆棉花是一场打击中国纺织业供应链的黑暗设计。在经济一体化逐渐发展的当下,2020年泰安纺织服装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9%,作为传统纺织服装大市,在这场风波中也难独善其身。
一、“新疆棉”事件对泰安纺织服装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一)供应链“卡脖子”问题突出。“新疆棉”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西方资本对中国纺织业供应链的排斥,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反映,目前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已经出现扣留中国出口纺织品情况,越来越多的纺织制造龙头公司会选择将产能向海外转移,因为在海外的产能可以多使用外棉(中国是棉花净进口国),因此供应链“卡脖子”问题最终将由产业链的调整来买单。
(二)跨境电商受到国外平台制约。“新疆棉”事件的本质是西方国家对中国以棉花为原材料的纺织服装类产品的贸易制裁,是对中国的打压和遏制,带来的直接后果抑制了国内纺织出口企业的发展。泰安传统纺织龙头企业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受到此次风波影响,其跨境电商在美国亚马逊平台遭到抵制,纯棉和混合棉床上用品全面下架,直接造成货物到港滞销。此外,企业出口到美国的服装需要提供“没有使用新疆棉”的证明才可通行,造成直接后果就是货物无法按时交货。
(三)互补效应引发纺织类原材料价格下跌。三月本是纺织行业的“金三”旺季,但是截至目前,郑棉期货累计下跌2000元/吨以上,现货累计下跌750元/吨左右。3月26日,郑棉2105仍然未突破15000元/吨关口,收盘价14620元/吨。涤纶短纤期货跌破7000元/吨,山东、河北涤纶短纤弱势调整,交投气氛清淡。国际棉花大幅下跌,3月26日进口棉主港到岸均价棉花指数(M)报价87.18美分/磅,按1%关税下折算人民币价格为13872元/吨,较3月19日下跌1151元/吨,降幅7.66%。新疆棉事件,将影响出口型企业使用更大份额的进口棉,同时增加涤纶、粘胶等原料的需求,进而造成国内纺织原料尤其新疆棉价格大幅下跌。
二、“新疆棉”事件危机背后蕴藏先机
(一)国货将迎来利好春天。从国内视角来看,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4.4亿运动爱好者,在“新疆棉”事件爆发后,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将加入支持国货行业,于民族服装品牌而言,是一次历史机遇。此外,短期内消费者也需要本土品牌满足快时尚消费空缺,这也为民族快时尚品牌上升提供了成长空间。
(二)本土原材料迎来新机会。国外品牌对“新疆棉”的抵制或将成为本土原材料占领本土市场的良好机遇。以新疆棉为例,棉花年产量520万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借此机会可以向国内外大众消费者宣传本土原料。这个契机不仅仅是给新疆棉花,同样也给了国内其他纺织类原料。
(三)倒逼本土纺织认证机构成长。“新疆棉”事件的爆发让其背后BCI(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浮出水面,这是一个在全球推广可持续棉花种植并向合作方发放BCI棉花许可证的机构,但作为一个纺织大国,我们目前缺少的正是这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认证机构,因此这一事件势必将会倒逼本土具有公信力的纺织类可持续认证机构成长。
三、相关建议
(一)着力打破供应链产业链梗阻。借力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纺织制造企业,基于大规模定制模式、数字化工厂,积极运用大数据、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以工业互联网手段复制到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推动企业上云的同时,找准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不断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出新的产业与生态。聚焦生态主导力,推动产业链“链主”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子平台,吸引头部企业参与平台建设,拉动中小微创新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实现创新发展。
(二)对短期受影响显著企业提供政策帮扶。引导和支持企业的转型升级,规避西方资本长期的联合制裁,在企业面临如此严峻考验的时候,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如对出口棉纺织服装企业提供短期资金支持,在信贷,税收,人力社保,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帮扶,对受影响企业开通政府绿色通道,帮助企业树立信心。
(三)引导企业合理配置订单。一方面要抓紧手中的订单,另一方面要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把一部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而外贸方面,也要积极拓展政治风险相对较小国家的市场,努力做到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