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生态区位优越,为中草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山东省中草药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近年来,泰安市充分发掘区域资源优势,将中草药材作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来培植,多措并举促进中草药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优势产业。
一、资源丰富,品种多样,规模效益显现
今年上半年全市共种植中草药8.82万亩,主要种植品种为丹参、金银花、黄精、徐长卿和菊花,分别种植2.97万亩、1.38万亩、1万亩、0.49万亩和0.31万亩。上半年采收面积1.08万亩,共采收中草药材156.38万公斤。其中金银花采收面积为0.81万亩,共采收金银花43.93万公斤,平均亩产干花54公斤。
泰安市中草药材种植品种多样,除了丹参、金银花、黄精等主要种植药材,还有艾草、蒲公英、射干、白术、防风、玄参、白芍、地黄、玫瑰、百合等多种中草药。随着中草药种植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一些新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逐渐形成规模化种植。
当前,中草药材需求量日益增大,市场行情好种植效益高。以金银花为例,按照近年来中草药材市场均价,我市金银花通货大约每公斤120元,以现在平均每亩产干花54公斤计算,每亩收入可达6480元,随着金银花树龄的增加,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更加可观。中草药材种植业前景广阔,发展势头稳中向好。
二、存在问题
(一)标准化生产水平低,质量不高。中草药材生产存在“小、散、差”问题。中药材科技投入相对较少,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生产管理和技术滞后。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生产中滥用化肥、病虫害防治选药不当、采收与初加工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药材的质量和品质,降低了产品价值和产品竞争力。
(二)中草药明星品牌少。我市种植中草药材品种多,发展趋势良好,但是品种潜力远远没有发挥。例如泰山灵芝、泰山何首乌、泰山参、泰山黄精、肥城栝楼、穿山龙等,有十几种属于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名贵药材,其中不乏 “道地药材”,其药用价值明显高于其他产地的同类药材,但由于宣传重视不够,导致知名度不高。
(三)产品深加工不够,种植风险增大。我市中药材成品加工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成品加工以初加工为主,深度开发、精加工产品少。主要是以粗加工为主,产业上也没有高端产品,科技转化率、产品利用比例较低。由于药材种植周期较长,投资大,技术要求高,自然条件和市场风险大。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中草药材更好发展。一是把中草药材作为助民增收、就地转移劳动力就业和培育后续财源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尽快出台开发中草药产业的优惠政策,对中草药材开发项目加以扶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中草药基地建设扶持等。二是各级政府要强化服务组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种植方便和农户要求,引导土地的有序流转和合理调整。三是加强对中草药市场的预警预判,及时发布全国中草药生产、贮存和销售行情等信息,以指导种植户适时适度调整种植结构。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品牌发展模式。对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进行重新定位,以打造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国知名品牌为主攻方向,采取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主导品种、一个主打品牌的发展模式,使企业在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方面优势更加集中、带动能力更强、生产运行更好。在支持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要培植、招引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草药材加工企业,力争在引进大中型精深加工企业上实现新突破。
(三)加强科技技术培训,实现中草药材生产标准规范化。定期举办中草药种植、加工、销售等专业培训班,提高中药材从业者素质与技能。规范栽培管理技术,提升中草药材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实现中药材产量、质量双提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四)坚持发展科技的力量,建设中草药材绿色生态体系。加强与高校、研究所、科研处等的合作交流,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在药材种植中加大科技支撑,构建中药材绿色生态栽培技术体系,逐步形成特色区域种植,保证种植中草药的道地性,为我市中草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发掘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实施中药材深加工项目可深度挖掘中药材附加值,健全产业体系。鼓励中草药加工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在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传统产品基础上发展金银花、丹参、菊花等药材为特色产业重点,积极开展功能性饮料、茶叶、食品等延伸性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