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受当前疫情和经济形势的叠加影响,重点群体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为进一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泰安市统计局对在泰大三、大四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回592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多数大学生就业选择更加理性务实,考研成为应对大学就业的首要,国企是就业的首选,回乡就业意愿增强,缺乏工作经验仍是制约高校就业的困扰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意愿总体情况
参与问卷调查的592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198名,占比33.45%,女生394名,占比66.55%;构成上看,人文社科类109名,占比18.41%,经管类273名,占比46.11%,理工类209名,占比35.3%。
(一)继续深造意愿强烈
在毕业后的去向安排上,68.75%的学生选择考研,15.37%选择求职就业,11.99%选择考公务员和事业编,选择出国、自主创业、支边的比例分别为1.86%、1.01%、1.01%。按性别来看,男生和女生选择考研的比例分别为68.18%和69.04%,选择求职工作的比例分别为20.2%和12.94%,选择考编的比例分别为7.58%和14.21%,相对于男生,女生考研、考编的热情更高涨。造成考研热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择业压力的需要。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相较于本科,研究生学历在工作的选择上可能性更大一些,研究生已成为现在的学历标配。部分招聘企业也明确提出学历不同,起薪也是不相同的,例如2021年泰安市直招考166个岗位,有92个岗位要求研究生学历,所以就业需求压力依然是造成考研热的首要原因。
二是给自己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很多考生表示对自己的本科院校并不是很满意,希望通过考研进入双一流大学或一些985、211院校。还有一部分考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以及满足父母的期望,考研是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选择,希望通过考研能真正读一个自己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专业。
三是增加就业缓冲期。近些年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院校自身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不敏锐,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招聘需求无法接轨,许多专业和学生能力无法满足步入职场的需求,这也是很多考生被迫选择继续深造的重要原因。
(二)回乡就业意愿增强
在毕业后工作城市的选择上,37.67%选择回乡工作,其中28.21%选择留在泰安,26.86%选择去经济发达大城市,18.92%选择去沿海城市,9.46%选择去三四线城市。
从性别来看,男生和女生选择回乡的比例分别为30.81%、41.12%,回乡的比例男生比女生低10.31个百分点;选择去经济发达大城市的比例分别为33.84%、23.35%,去经济发达大城市的比例男生比女生高10.49个百分点。调研数据表明,当前在校大学生对工作地的观念已有所转变,由原来的趋向于一线大城市,转而趋向回家乡工作,一线城市固然有高额薪水,但其居住,生活成本要比在家乡工作高很多,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就业。
(三)国有大企业成就业首选
在更愿意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选择上,86.49%选择去大公司,只有13.51%选择去小公司;在更愿意去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选择上,83.45%选择去国有企业,16.55%选择去民营企业。
从性别来看,男生和女生选择去大公司的比例分别为86.36%和86.55%,选择去国有企业的比例分别为78.79%和85.79%。从专业来看,经管类、理工类、人文类选择去大公司的比例分别为85.35%、87.56%、87.16%,选择去国有企业的比例分别为84.25%、83.73%、81.65%。结果表明,不管男生、女生,不管什么专业,学生们更青睐于大企业。大学生认为,小型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尤其,经济发展面临不确定因素,在经济波动加大情况下,风险也比较大,而大型公司不仅抗风险能力较强,在平台资源、更优秀的发展空间和较高的薪酬起点方面也有优势,更受学生的青睐。
(四)薪酬预期趋于理性
对于首份工作的薪酬预期,50%期望的月薪在3000至5000元,31.93%期望的月薪在5000至7000元,16.39%期望的月薪在7000元以上,1.69%期望的月薪在3000元以下。
从性别来看,男生和女生期望的月薪在3000至5000元的比例分别为37.37%和56.35%,月薪在5000至7000元的比例分别为31.82%和31.98%,月薪在7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8.79%和10.15%。从专业来看,经管类、理工类、人文类期望的月薪在3000至5000元的比例分别为59.34%、37.32%、51.38%,月薪在5000至7000元的比例分别为28.57%、36.36%、32.11%,月薪在7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9%、25.36%、14.68%。结果表明,男生、理工类期望的月薪要高于女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对薪酬的期待不再好高骛远,而是从实际出发,更趋理性和务实。
(五)缺乏工作经验是面临的最大困扰
现在用人单位普遍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经验,而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经验和动手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调研显示,有57.26%的学生反映在求职中最困扰的问题是缺乏工作经验,不适应社会要求是大学生在就业道路上面临的最大“绊脚石”。这与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社会的倾向未得到根本改变有关。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业的结构性错配矛盾依旧存在。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持续增加,但整体供求比居高不下,供求矛盾益发突出。反映到大学生就业上面,主要就是规模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矛盾突出。
一是规模结构矛盾突出。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900万大关,达到909万人,比2020年增加3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加之近两年疫情导致职位供应量减少,供求数量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专业结构矛盾突出。不同专业就业差异明显。由于现阶段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期,加之高校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强,存在滞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的产业需求对接难以把握,导致人才市场的专业供求偏差加大,专业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三是能力结构矛盾突出。过剩与短缺并存。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招聘选择更趋理性。一方面,企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部分劳动者技能不足,近几年技能人才就业率在逐渐升高。另一方面,为不断开拓新市场,企业的选人标准提高,希望招聘的人既是技能型的,又是创新型和综合型的,以适应市场的风云多变。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条件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占比分别为88.68%和85.3%。在最能帮助学生就业成功的因素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知识、实践和专业经验、综合能力,占比分别为74.49%、74.16%和73.31%。
三、有关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因此,要结合主观与客观因素,应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
(一)注重宣传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应注重宣传引导,指导教育应注重实效性。一是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做好村官、三支一扶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政策的宣传推广。二是改变引导学生就业思维,鼓励到中小企业发展。三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性的人员,开展重点帮扶,创新工作方式,贴近学生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引导。四是扩大见习规模,组织各类毕业生见习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二)发挥中小企业就业主力军作用
中小企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虽小,确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发挥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渠道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以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中,进一步开发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长的管理型、技术型岗位,做好中小企业发展,会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有极大的支撑和帮助作用。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就业渠道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上。现阶段由于产业链还不能和人才链有机衔接,导致一些大学生和低技能者抢就业。一是应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应紧密配合,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些对劳动力的要求整体上高于传统产业的要求,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等教育毕业的学生可以满足新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