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砥砺奋进,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时代
信息来源:项目部 发布日期:2018.11.06

   ——泰安农村改革开放四十年综述

  改革开放翻开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发展的新篇章。四十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农村发展全面进入新时代,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奋斗目标实现了新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跨越,农村经济总量连年跃上新台阶。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3.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78年的8.46亿元增长9.9倍,年均增长6.1%。

  (一)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激发,粮食产量增加明显,蔬菜、水果、药材、花卉苗木等效益型农业规模不断扩大。

  1、粮食生产连续跨上新台阶,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泰安是山东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市,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全市粮食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总产量连续跃上新台阶,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78年,全市76%的耕地种粮,总产量只有145.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29公斤。1990年粮食总产突破200万吨,人均粮食408公斤。1996年粮食总产达到阶段高点274.9万吨,人均粮食突破500公斤,吃不饱饭的问题彻底成为历史。之后数年粮食生产虽有所回落,但除2002年出现阶段性谷底186.1万吨外,其余年份均站稳200万吨新台阶。2004年取消农业税、实行全面粮食补贴政策后,我市粮食生产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连续九年保持增产,并于2009年首次突破300万吨大关,2011年创历史最高317.1万吨。2012年之后粮食生产再次有所回落,但总产始终稳定在260万吨以上。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62.4万吨,单产479.6公斤/亩,与1978年相比,总产量增长80.3%,单产增长126.2%。

  2、经济作物产量快速增长,城乡供给更加丰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业飞速发展,经济作物大面积种植,产量快速增加,确保了主要大宗农产品基本供给,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分品种看,棉花:棉花生产随市场变化波动较大,1978年全市棉花产量3658吨,到1981年首次突破1万吨,1982年突破2万吨,1984年创下历史记录2.46万吨,比1978年增加5.6倍。之后的年份棉花产量一直起伏不定,2002年一度回落至3550吨的低点,2005年再次站上1万吨大关,随后再度起伏回落至今。2017年,全市棉花总产3723吨,比1978年增长1.8%。油料:1978年全市油料产量仅有4.8万吨,到1985年首次突破10万吨大关并站稳,1994年再次突破20万吨大关,随后略有回落,2010年之后再次重返20万吨台阶并保持至今。2017年全市油料总产量22.2万吨,比1978年增长3.6倍。水果:1978年以来,水果生产经历了稳定增长到快速增长的阶段,不仅品种更加丰富,产量也连续突破10万、20万、30万、40万吨大关,自2003年站上50万吨台阶以来一直保持至今。2017年,全市水果产量53.4万吨,比1978年增长8.2倍。蔬菜: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蔬菜生产取得了飞跃式发展,2017年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617.3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0.3倍,不仅极大满足和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也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重要渠道。

  (二)林业产业建设成效显著。40年来,泰安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把林业生态建设保护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工程、民生工程来抓,采取人工治理、自然修复等综合措施,造林绿化快速推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2017年,全市林业实现产值8.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1978年增长8.1倍。主要林果产量由1978年的2082吨增长到2017年的10.1万吨,增长了47.3倍。林业生态建设取得长足进展,2017当年完成造林面积39.1万亩,森林抚育面积36.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6%,居山东省内陆城市首位。

  (三)畜牧业和渔业快速发展。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转化升级,对畜禽和水产品的消费刚性增长,推动养殖业快速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步伐加快,主要畜禽和水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有效保障了市场供给,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2017年全市大牲畜存栏16万头,比1978年下降23.7%,主要是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役用大牲畜大幅减少,其中牛存栏15.9万头,增长7.7%。全市生猪存栏116.1万头,下降11.7%;羊存栏93.3万只,增长1.4倍;家禽存栏2605.8万只,比1983年增长了3倍。畜禽存栏量和出栏率的增长,带动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2017年,肉类总产量40.5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8倍;禽蛋产量24.3万吨,增长16.4倍。奶类生产从无到有,实现了飞跃式发展,2017年奶牛存栏9.9万头,奶类产量27.9万吨,连续11年保持全省首位。渔业生产在市场的推动和各级政府的扶持引导下,也取得了快速发展。2017年水产品产量达到8.2万吨,比1978年增长20.3倍。其中,养殖水面面积达到13.4万亩,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为79.4%。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由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经济向多种经营和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变。

  (一)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经济作物比重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初,泰安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以粮食为主。1978年粮食作物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比例高达84.5%。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了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到2017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比重下降到63.2%,与改革开放初相比下降了21.3个百分点,经济作物的比重则由15.5%上升到36.8%。在种植业内部,蔬菜(含食用菌)超越粮食作物成为农业第一大产业,产值13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4%

  (二)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市在粮食稳步增产、特色效益农业良好发展及林业、牧业、渔业加快发展的促进下,农村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3.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77.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1978年增长6.3倍;林业总产值8.2亿元,增长8.1倍;牧业总产值182.8亿元,增长22.8倍;渔业总产值17.9亿元,增长47.2倍。从各业增长速度来看,林牧渔业增速明显高于种植业,特别是牧业年均递增8.2%、渔业年均递增10.2%,分别比种植业快2.1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从总产值构成来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结构由1978年的83.4:2.3:13.3:1.0调整为2017年的53.0:1.6:34.9:3.4,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30.4个百分点,林业微降0.7个百分点,牧业上升21.6个百分点,渔业上升2.4个百分点。

  (三)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加快。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日趋活跃,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新经济、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经济中二三产业比重逐年加大,第一产业在总产出不断增长的同时,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则在逐年缩小,由1978年的37.2%下降到2017年的7.8%。二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017年,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167.6万人,比1978年增加152.1万人,占农村劳动的比重由不足10%增长到72.0%。

  (四)农业“新六产”蓬勃兴起,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基础优势,利用 “互联网+”“生态+”等模式,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有力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稳中有升,稳中提质。据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现代农业总产值79.5亿元,比上年增长0.6个百分点,占农业总产值的15.2%。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全市农业经营单位达到6687个,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414个。电子商务在农村和农业领域逐步普及,农村电商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全市电子商务村镇级服务站已达到2361个,有8个村被阿里巴巴评为中国“淘宝村”,居山东省第四位。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2017年全市开展乡村旅游和餐饮服务的农户数和单位数分别达到3073户、308个,开展采摘、垂钓等农业休闲体验服务的农户和单位分别达到334户、241个,均呈较快增长态势。

  三、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四十年来,泰安市各级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一)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防洪除涝、水源工程、河道治理、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全市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市拥有水库676座,农田灌溉用机电井22.7万眼,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3951处,配套排灌机械19.8万台、总动力163.0万千瓦,极大改善了全市农田水利灌溉条件。2017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36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67.4%,比1978年提高8.5个百分点。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市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思想,以提升机械化水平为中心,深入实施农机转型升级工程,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长,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末,全市拥有大中型农用拖拉机2.7万台,小型拖拉机6.1万台,联合收获机2.1万台,分别比1978年增长8.4倍、10.1倍和31.5倍。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05.4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6.5倍。农业机械的普及极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2017年机耕作业面积618.9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1.5%,机播面积750.6万亩,机收面积711.5万亩。其中,小麦、玉米的机播和机收率全部达到90%以上。

  (三)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泰安市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早,早期以发展蔬菜大棚为主,近年来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为带动主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为发展载体,花卉苗木、水果、畜禽养殖等农业设施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时空分布,极大丰富了市场供应,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2017年末全市农业设施数量超过15个,比2010增长28.2%;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9.7万亩,增长64.2%

  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水平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农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跨越,正在大踏步朝着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一)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长期禁锢的农村生产力得以很快解放,农民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1978年至2000年,农民收入从84元增长到2616元,增长了30.1倍,年均递增16.9%;进入新世纪,“三减免两补贴”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和精准扶贫等政策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13年,泰安市农村居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7年,泰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74元,比1978年增长了185.6倍,年均递增14.3%。

  (二)农民收入结构日益多元化。改革开放前,泰安市农村居民从集体所得的工分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改革开放后,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17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635元,占可支配收入的55.1%,比2001年提高32.7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支撑农民收入的主体。与此同时,一度作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所占比重大幅收窄。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5551元,占可支配收入的35.4%,比2001年下降34.5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持续落实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的逐年走活,农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2017年,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88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2%,人均转移净收入130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8.3%,分别比2001年提高0.2和1.5个百分点。

  (三)农民消费结构日趋优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全面优化升级,突出表现为用于满足基本生活的生存型消费支出比例快速下降,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支出比例不断上升。从农民消费支出结构看,食品支出比重快速下降,恩格尔系数由1983年的49.6%下降到2017年的32.1%,下降17.5个百分点;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占比2017年较2001年分别提高4.0个、5.4个和5.8个百分点;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达1092元,是2001年的6.4倍。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民消费需求日趋多样,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2017年,泰安农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汽车19辆、移动电话231部、计算机56台、电冰箱91台、彩色电视机99台、洗衣机85台。农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改善。2017年,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1年的24.6平方米增加到45.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占90%以上。

  五、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泰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在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指导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通讯、电力、商业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更加便利,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高。据“三农普”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市100%的村通公路,92.3%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电话,98.3%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98.7%的村通宽带互联网,16.0%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66.4%的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

  (二)农村生态环境更加宜居。近年来各级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工作,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农村污染源治理、生活垃圾处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三农普”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市100%的村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6.1%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0.5%的村通天然气。农民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不断上升,生活取暖主要使用电、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沼气、太阳能等的农户比重达70.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新进展,19.7%的农户用上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74.8%的农户使用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农村厕改稳步推进,截止到2017年,全市已完成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39.6万户,占全部农户的37.4%;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截止到2017年底,全市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户4505个,养殖粪便处理利用率达91%,污水处理率达76%。

  (三)农村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更加健全。随着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等民生政策落实,农村社会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农村基本社会服务和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据“三农普”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市100%的乡镇有小学,100%的乡镇有社会福利性收养单位和政府创办的敬老院,80.8%的村有卫生室,95.2%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 40.9%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30.2%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砥砺奋进,泰安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展望未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上一条
下一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