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CPI和核心CPI?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指数的基期数值定为一百)。
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一方面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核心CPI: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ore CPI或Underlying CPI)是近二十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统计部门编制公布的一种价格指数,是经济界分析由货币因素影响的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目前,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均于月后公布每月的核心CPI。结合我国国情以及食品、能源供求关系的变动受自然环境、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远大于货币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编制口径采取了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计算的核心CPI。国家统计局从2001年起按上述方法就开始了核心CPI测算工作。数据显示,相对于CPI来说,剔除了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变化较为平缓。
二、CPI的用途
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就CPI的使用而言,一般来说有三大用途:
1、度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CPI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CPI的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说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2、国民经济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需要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GDP平减指数,对GDP进行核算,从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3、契约指数化调整。例如在薪资报酬谈判中,因为雇员希望薪资(名义)增长能相等或高于CPI,希望名义薪资会随CPI的升高自动调整等。其调整之时机通常于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幅度较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低。
三、我国编制CPI的总体情况
我国的消费价格指数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编制,全国按统一的调查方案开展消费价格调查。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商品分类按用途划分为八大类:即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根据近13万户城乡居民家庭(城镇近6万户农村近7万户)的消费习惯,在这八大类中选择了262个基本分类。每个基本分类下设置一定数量的代表规格,目前约有600种左右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代表规格,作为经常性调查项目。
四、房屋价格为什么没有纳入CPI的计算?
作为居民,不管是花钱买房子还是买粮食都是用来消费用的,以此来思量买房子应该纳入CPI,应该说这种想法是没有错的。
但从价格统计工作来讲,计算CPI不能把房屋价格归入进来。理由有三点:①国际标准不把买房价格归纳进来。这里说一下什么是统计的“国际标准”,统计的国际标准就是各个国家统计界统一遵循的做法。目前的统计国际标准是联合国统计局向各个成员国推荐的93SNA,其中把住房列入固定资本形成范畴(也就是列为投资范畴),因此目前我国及国外统计部门计算CPI时都没有把房屋价格归纳进来。②居民买房子花费巨大,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想想看,购买的房子是要逐年逐月地消费使用,现在的房屋可以使用70年呢。也就是说房子购买与消费在时间上是严重脱节的,而CPI是按月调查当月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化。③目前还没有无所不包的价格指数,即使编制出这样一个万能的价格指数,也很难说明问题,现实中也不好用。
国家统计局没有把购买房子价格纳入进来,不等于CPI没考虑城乡居民居住类的消费。目前我国CPI居住类调查的项目不少,包括:①建房及装修材料,比如木材、水泥、砖瓦灰砂石、电料、漆等。②租房,主要是公房房租、私房房租。③水、电、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炭的花费。④自有住房,如购房贷款利率、物业费、各种房屋维修费等。
另外,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和一些宏观管理部门也编制了一些价格指数,这些价格指数用途明确、反映经济情况准确明了,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利用这些价格指数。这些价格指数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用来反映农业生产者、工业生产者、建筑业生产者提供的其产品的价格变动情况;商品零售价格指数(WPI),用来反映商品零售价格的变动情况;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用来反映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动情况;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这里说的CPI;房地产价格指数,用来反映全国70个大中城市各类房屋销售、租赁以及土地交易的价格的变动情况;进出口价格指数(MPI、XPI),用来反映各种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变动情况。
五、CPI价格资料的收集和确定
目前我国调查地区样本总数共有550多个市县,采价点样本近3万个,近4000名受过专业培训的价格采集员从事价格收集工作。下面,我们将价格调查工作的过程概述如下。
第一步,调查市县自主选定价格调查点。这些市县要确定价格调查的商店、农贸市场和服务网点(统计术语称之为调查点),调查点的确定方法如下:首先,将所有调查网点分别以零售额和经营规模为标志,从高到低排队;然后,依据所需调查点数量进行等距抽样,并结合大小兼顾及分布合理的原则抽选。
第二步,价格采集。各省(区、市)都有固定的价格调查人员和临时调查员按统一规定进行价格收集工作。调查点确定以后,各市、县价格调查人员就要按照规定时间对选定的商店、市场和服务网点的商品或服务价格,采用“三定”原则进行收集调查登记,“三定”原则即定点、定时、定人直接采价。定点,就是到已选定的调查点,即固定的调查商店和农贸市场,以保障价格资料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比性。定时,即在固定的日子和时间来采价,这是保证基期价格和报告期价格在时间上具有可比性,因为采集价格的时间不同,商品的价格也存在差异。这一点鲜活商品体现的最为明显,比如鲜菜,通常是上午刚上市时价格高一些,晚上收市时价格则低一些。因此,在进行价格调查时,不但每个月的调查次数和日期应保持一致,每次调查的时间也应相对固定。定人,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由固定调查人员去调查,这是为了避免因调查人员的频繁变动而引起的人为价格调查误差,保持价格资料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比性。同时各地也常常利用价格采集点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作为辅助性调查工具。
实际采价时还有以下一些原则:同一规格品的价格必须同质可比,即产品性质基本相同可以进行比较;如果商品的挂牌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不一致,应调查采集实际成交价格;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商品(如鲜菜、鲜果等鲜活食品),至少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一般性商品每月调查采集2-3次价格。
第三步,数据上报。调查市县每月将调查的价格资料通过网络上报给省(区、市),经过审核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数据上报到国家统计局。
六、为什么我们的感受与CPI不一致?
实事求是地说,居民的日常感受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不一致是很正常的情况。一般来说,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有这么几点原因:
1、上面说到,CPI在我国叫做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于我国城乡人口有13亿,这13亿消费者中有乡村居民有城市居民,有收入高的也有收入低的,有生活在东南沿海的居民也有生活在内地的居民,所以我们说CPI是13亿人平均水平的CPI。因而,当某个人谈对CPI的感受时是他(她)的个体感受,个体感受肯定会与平均水平的CPI有差异。打个比方,我国有世界是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珠峰,而东南沿海大多地区海拔较低。那么,如果您生活在东南沿海就会感到平均海拔高了,而如果您生活在青藏高原就会感到海拔低了。
2、国家统计局公布CPI时,公布的大多是总指数和类指数,因此消费者做比较时,一般是用自身感受的某种具体商品或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情况与CPI总指数或某类指数比较,从而得出CPI走势与感受不一致的结论。比方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某月份CPI同比上涨1.5%(但居住类商品和服务项目却上涨了5%),如果这段时间您正好装修房子,买的建筑材料价格上涨了许多,当您看到1.5%的价格涨幅时,肯定感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低了。
3、不希望价格上涨的潜意识在起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蒸蒸日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因此总是希望市场价格不涨或者下降才好。在这种愿望下,一种情况是我们一般对市场上商品或服务项目价格的下降不敏感或者没什么反映,但对商品或服务项目价格的上涨比较敏感(比如说前几年来,猪肉、鸡蛋的价格下降不少,大家没什么反映,而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上涨较多反映强烈);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商品价格下降很大,但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常消费这些商品,所以对这些商品价格的下降就不敏感,而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消费的商品或服务项目价格的上涨反映强烈(比如说,近几年来手机、彩电大幅度降价,但这些商品我们不经常消费,所以就不敏感,而水、电、燃气价格大幅度上,而这些商品我们天天要消费,所以我们感受强烈)。
4、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同导致了对价格指数感受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但高收入者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还不高。一般来说,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高低会造成对价格指数感受的差异。高收入者消费水平高消费内容广,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强;反之,低收入者消费水平低、消费面窄,收入主要用于吃、穿、医疗和子女的教育等方面上,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低。近几年来,一些生活必需品不断涨价,因此低收入者居民反映敏感,感觉实际消费价格上涨的幅度应该比公布的CPI数据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