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泰安市认真贯彻一系列“三农”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有了新的进展,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我市依托市场和区域农业优势,在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调减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农业结构进一步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变,产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畜牧业经济比重上升。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105.2亿元,比上年增长6.0%,“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内部结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67.5:3.3:25.5:3.7变为2005年的60.9:3.1:32.4:3.6,农业比重下降6.6个百分点,牧业比重则上升了6.9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随着中央加强和支持农业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我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强涉农收费监管,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支农政策,使农民负担减少,自我发展能力增强。2003年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下滑局面,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5年再次获得丰收。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为578.7万亩,比上年增播68.56万亩,增长13.4%,比2000年增长6.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粮食总产量为252.74万吨,比上年增长20.3%,比2000年增长7.9%,“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2005年蔬菜播种面积为208.6万亩,比上年减少11%,“十五”期间年均减少0.3%;蔬菜产量为695.66万吨比上年减少5.9%,“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
(二)森林生态和绿化状况明显改善,高效生态林业进一步发展
“十五”期间,全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泰安和生态市的总目标,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新增长和林业经济的新发展。
2005年末全市森林面积265.05万亩,比上年增加19.4万亩,增长7.9%。森林覆盖率28.34%,比上年提高2.0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8个百分点。
(三)养殖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规模生产不断扩大
“十五”期间,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规模生产不断扩大。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2.14、21.90和20.73万吨,比上年增长5.2%、-21.7%和110.2%,“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8%、5.5%和75.5%。其中,禽肉产量11.5万吨,比上年增长40.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9%。2005年全市奶牛存栏10.6万头,比上年增长75.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6.8%。水产品产量7.55万吨,比上年增长4.8%,“十五”期间年均递增3.2%。
畜牧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在以肉、蛋、奶为主的畜产品总产量中,肉类和禽蛋比重有所下降,牛奶比重大幅增长,肉、蛋、奶产量所占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58.4%、38.7%和2.9%调整到2005年的49.7%、25.8%和24.5%。
(四)、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由于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收入连年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24元,比2004年增长11.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2%。其中,来自非农产业的纯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人均为2450元,比2000年增长55.9%,年均增长9.3%,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56.5%上升到59.4%,提高个3百分点。2005年农村居民经营第一产业获得的纯收入人均为1674元,比2000年增长38.3%,年均增长6.7%。
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52元,比上年增长24.2%,“十五”年均增长9.6%。衡量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50.8%下降到2005年的44.1%。
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生产方面
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和公路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从而导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005年全市乡村人均耕地1.13亩,比上年减少1.7%,“十五”期间年均减少0.9%。
2、耕地土壤肥力明显下降,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导致种粮成本高。去年全市推广的130万亩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取得了显著增产效果,共增产5.6万吨。节省了种植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3、农业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质量不高,与市场的关联度较低。种植业结构上,粮食作物比重仍然偏大。2005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粮经之比65.1:34.9,2000年是63.9:36.1。
4、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阻碍了农民收入增长步伐。据调查2005年泰安市种植一亩小麦的直接投入(从小麦播种到入仓,不包括税金和用工投入等)为273.37元,比上年增加16.58元,增长6.46%。
5、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在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年轻力壮,有一定文化的人,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由于这些人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6、农业技术服务功能滞后。一是经费不足、基层农业信息技术员少,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员少,无法大范围推广农业新技术。二是推广手段落后。一些农技人员主要凭借感性和经验搞推广服务,缺乏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和分析仪器,特别是发展高产稳产粮食,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二)畜牧业方面
1、重大动物疫情影响。受全国疫情影响,全市居民对畜禽产品的消费产生一定影响。
2、畜禽产品价格下滑,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生猪:2005年10月份生猪价格下降到5.6元/公斤左右,跌破当时7元/公斤的盈亏点,农户饲养一头肥猪亏损150元左右。这一次生猪价格较大幅度的波动,对生产发展造成了两个影响。一是影响到养猪效益,在生猪价格急剧波动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一些规模养猪场(户)的养猪生产处于亏本状况,使一些意向发展养猪的投资者放弃了投资计划;二是挫伤了多数生产者填槽补栏的积极性,直接波及到下一年的发展后劲。家禽:禽流感发生以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定的恐慌,致使禽类产品价格下跌,市场滞销,产品积压,生产受阻。目前鸡蛋价格已经跌破4元/公斤。
3、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从2003年年底开始,玉米和豆粕大幅上涨,居高不下。2004年玉米价格达到平均1.21元/公斤,同比增长5%;豆粕平均价为3.07元/公斤,同比增长幅度在30%左右。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配合饲料、全价饲料的价格上扬,配合饲料的价格同比上涨了15%左右。饲料原料的上涨,增加了养殖成本,养殖利润下降。
(三)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影响,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乡镇企业发展活力不足,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业投入不足和报酬率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困难,农民就业渠道难以拓宽,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这些都使得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存在较大难度。“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2%,低于“九五”时期1.8个百分点。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尽管从总体上看,2005年全市农民收入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但与城市相比,低于城市增幅4.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0年泰安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为2.27:1,2005年二者之比达到2.51:1,差距再次扩大,城乡居民收入5年间扩大了0.24倍。
(四)农村税费改革给基层机构运转带来困难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后,农民负担减轻,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同时,也给原本困难的乡村,特别是纯农业乡镇的机构运转带来了新的困难和压力。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增收渠道狭窄,财政实力进一步削弱,机构运转困难。村级组织经费无保障,村级班子难以正常运转。
三、对今后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十五”期间农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农村一些薄弱环节仍然存在,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的全面发展。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收入增长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为此,我们建议:
1、加大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五个统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农民增收,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十五”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投入增长速度最快、总量最多、成效最为明显的时期。今后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确保财政资金落实到生产环节中。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保证。我市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问题,把发展粮食产业作为重中之重,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保持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对种粮补贴和良种补贴资金要落实好和监管好。
3、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始终把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工作来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向多行业、宽领域、大范围转变,培植农民增收的主导财源。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比重,作为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在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多渠道扩大农民就业。一方面,各级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利用中介机构合理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使外出务工的农民增加。另一方面,各级加大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一批批项目陆续投产开工,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吸收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得到实惠。再次是充分发挥各类职业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条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
4、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是贯穿“三农”工作的主线。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渔、花卉和其它产业产值三个三分之一的调整目标,以培植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带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到把区域调专,把规模调大,把特色调强,把质量调优,把效益调高,把农民调富。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重点突出六大主导产业和八大特色农业的培植,主攻设施农业建设和高值田开发,大力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亮点”的高产值、高收入经济作物和反季节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池藕等特色主导产业。肥城有机蔬菜,良庄、房村、华丰大棚瓜菜,王庄、桃园、楼德覆膜土豆,岳家庄池藕、汶南黄花菜、张家庄食用菌、伏山山药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规模明显扩大,农产品区域特色优势进一步明显。畜牧业要在稳定猪禽生产的基础上,发展食草畜禽和特种养殖,突出发展奶牛。林果业要坚持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深入推进山区综合开发,膨胀经济林种植规模,坚持联片开发,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在泰山区形成泰山女儿茶、泰山大红石榴、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岱岳区形成泰山区板栗、大樱桃、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新泰市柿子、大樱桃、杏(杏梅)生产基地,肥城市形成优质桃、苹果、李子、花椒生产基地,宁阳县形成大枣、梨生产基地,东平县形成核桃、石榴生产基地。
5、扶持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竞争力。对全市17家省级和40家市级农业龙头加工企业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
6、落实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国家政策,大力改善农业发展的各种环境和条件。要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和新农村建设中统筹考虑,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